430 四大投资(1/2)
马士民领命走后,徐志也快速计算起来,和黄手中的现金高达150亿港元,这么大的资金,即使同时进行七号泊位码头及黄埔广场项目也绰绰有余,毕竟项目再多,哪怕是过百亿的投资,其中大部分也都会利用银行资金,而且投入也是分批投入,整个项目会被分割成第一期、第二期等等。
这两个项目都是包赚不赔,码头自不用多说,进入90年代后,香江码头在一段时间内一直都是全球最大的码头,直到内地21世纪崛起后,上沪的杭州湾码头以及宁波舟山码头的吞吐量才超过了葵涌码头,但香江码头的生意并没有萎缩,反而越来越好,码头的集装箱吞吐量一直处于上升状态,只不过增加的幅度比不上内地罢了。
而徐志苦心为和黄准备的这个黄埔广场项目,更是一颗超级的摇钱树,虽然投资可能需要150~200亿港元,但如果建成了总面积2000万尺(200万平米)的cbd商业群,那么其中的收益足以堪比印钞机。
在后世的21世纪,红磡的写字楼房价高达15万港元一尺(差不多15万港元一平米),只看房价,整个黄埔广场价值约为3000亿港元,这还没算上其中的一部分商场价值远超写字楼。
而且这一世,徐志有意将红磡打造成香江另外一个经济中心,到了未来,房产价值只会更高。
再看租金方面,中英谈判之后,香江的经济机构开始转型,工业退缩、服务业及旅游业急速发展,这种经济模式对于写字楼的需求越来越高,这也导致了租金的暴涨。
到了80年代末,中环区域的甲级写字楼租金平均高达60元每月每方尺,也就是说,如果你在中环拥有一栋10万平方米的写字楼,那么每个月都租金收入为6000万港元,一年为72亿(只是收入、并非利润)。
而进入90年代,内地开始了进一步的全面改革开放,香江作为东西方文化的结合点,大量的外资进入,无数意图进入内地市场的西方企业相继在香江开办办事处。同时,内地经济上升,大量国企也开始进入香江,这又导致了写字楼售价与租价的大幅度上涨。
根据1992年香江最大的物业公司置地集团的一份报告,其旗下物业70的租客为海外国际性机构,外资公司成为了支持香江写字楼租金维持高水平的中坚力量。
90年代中期,中环的写字楼,租金已经高达120港元每月每方尺,昂贵的价格,倒逼着大量企业开始搬往其他区域。
红磡的位置或许算不上最佳,但交通方面也极为方便,在90年代,正常的写字楼租金也高达每月每方尺3040港元,抛开黄埔广场的商业出租价格,只是写字楼,一个月的租金就能高达68亿港元,年租金收入亦能高达百亿。
而进入21世纪后,租金收入必然更高。
香江的房地产市场,就是这么不讲道理,只是1991年,整个楼市一年升幅55,到了97年,房价是91年的4倍。
实际上,香江房地产的泡沫比90年代初日本的房地产还要严重,只不过毕竟是一座城市,规模较小,影响力远比不上日本。甚至泡沫破灭后,在外界的帮助之下,居然又聚集起来更大的泡沫。
这两个项目总投资高达两三百亿港元,但也只有少部分资金需要和黄垫付,而是未来数年之内,分批注入。
如果是一般的公司,甚至李嘉成这种经营高手,也不会再进行其他大型项目,因为经营公司最重要的不是多大的利润,而是风险控制。
不过徐志可不愿意在这个时候就罢手,别人忌惮的风险对他来说根本就不存在,当然不会再准备几十亿港元的资金,放在公司账户里吃利息,未来十几年,香江房价上涨十倍,他虽然不会低级的到处收购房子,但如果碰到合适的的大型项目,还是会择机而动。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