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七十七章 三度派人(1/2)
云中之败震动了汴梁,一时间议和需要让步的说法风靡全城,张浚、汪伯彦等人都在不同的场合拿大同的失守来作例子,说定北军可以战胜西夏,但是面对金军,还是逊色一筹,所以汴梁主持的和谈才是大宋生存的正道。
润州的回复一日三到,先是宋徽宗批准了太原与西夏达成的协议,同意王佥前往润州,俘虏的事情让定北军自己处理;接着就是询问云中之战的真实情况和太原的下一步打算,黄昏时分八百里快马送来的信,则是询问释放完颜宗弼的可能性。
对于金国要求放回完颜宗翰和银术可的要求,汴梁的宋臣并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应该,甚至连争辩的念头都没有,当时一听到高庆裔的请求就直接上书润州,要求朝廷通知太原那边准备放人。只是太原这一阵子气势正焰,润州找不到机会开口,现在大同失守,润州反而认为机会来了,可以平衡一下太原和汴梁的情绪。
赵楷熟读史书,对于润州的用心看得清清楚楚,晓得不是真的要自己放人,很干脆地回了一封信,说现在和金国正在激战,刚刚在阵前射杀了金国的元帅完颜宗辅,如果这时候把完颜宗弼再送回去,那就是给自己找麻烦。赵楷表示,为了大局,他可以考虑在失去大同的情况下议和,也可以遵照宋徽宗的旨意放人,但那一定要在宋金有了真正的和平以后。
大殿上群臣都觉得牙疼,宋徽宗也体会到赵野等人为什么告退的原因,只要放开对康王的束缚,这小子就会毫无顾忌地胡来;从杨志还没离开汴梁就开始和谈,眼看着冬天都要过去了,五个月时间,汴梁在做什么?要是已经签下协议,不就意味着和平,可是协议送到幽州三个多月,吴乞买硬是没有给回音。
按照唐重的意思,这样的事汴梁去和太原商议个满意的结果才是上策,两个皇子老是这样指使着朝廷,最后肯定会被现实戏弄,达不到想要的结果;但是钱盖和孙昭远等人不同意,力主宋徽宗下诏,强行要求太原放人。有人明摆着是拉偏架,郑亿年等人跟着浑水摸鱼,群臣争议半天,户部尚书王襄很得力地保荐孙昭远前往太原宣旨,在郑亿年等人的赞同下,最后达成了妥协。
孙昭远出发后,才渡过长江被一群流民打得倒地不起,马车被砸了,护卫全部躺在地上,幸亏官军来得及时,整个队伍一个人都没有死。消息传回润州,宋徽宗在御书房砸了一块端砚,第二天朝议马伸出面举荐张澄前往,结果张澄在京畿路遇到大批高手偷袭,所有随从全部战死,张澄本人中了两支毒镖,救到开封的时候只剩半条命,携带的圣旨下落不明。
丢失圣旨那是死罪,好在张澄昏迷不醒,用不着送进大狱;但是官场上的程序不能不走,谁也不知道真相如何,但是汴梁和润州都把矛头指向太原,太原很无辜地指出,出事在京畿路,张浚等人必须承担这个结果,惹来上下一阵痛骂。
关键是谩骂解决不了问题,还是需要人去太原,否则圣旨不到,太原有一千个理由来推卸事由;宋徽宗这次反而冷静下来,想看看太原究竟会玩出什么花样,下了第三道旨意让汴梁派人去太原,点名汪伯彦。唐重立马劝阻说“圣上,张浚刚刚在汴梁杀了赵哲,用的名义是打了败仗;还是安排一个不出名的人去吧。”
宋徽宗懂了唐重的意思,要是打了败仗就杀头,康王手下从张浚到刘光世,没有一个能活命的,可是单单死了赵哲,这其中的奥秘不言而喻;要是汪伯彦去了,太原来这一手,哪怕不直接杀人,就是把人关起来,润州的脸面也没地方放。宋徽宗迟疑地问“唐卿有何高见。”
唐重心有成竹地说“朝野还是不赞成议和的人多,孙昭远、张澄出事,只不过他们是康王的人,属于那种被人认为是出卖河北的人,这次要换一个身家清白的人,无所谓官职大小。”
马伸等人哭笑不得,
可是对于唐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