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十五章 玉石俱焚(1/2)
崇祯二十七年五月,天气渐渐转暖,小冰河气候进入尾声,然而辽东战事却陷入胶着,明军主力被抽调南下,对付咄咄逼人的郑氏海盗及宏光朝廷,这让困守辽阳的多尔衮有了喘息之机。李定国麾下可以作战的明军总数不过五千余人,这些兵力阻挡建奴南下尚可,若包围围歼,则明显力不从心。 尽管李定国在辽阳三处城门发动佯攻,做出一副全力攻城的假象,然而明军抽调兵力南下,还是被多尔衮察觉,他知道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是与李定国和谈的机会。 实际上,明国关内发生的形势变化,清国方面也有所察觉,朱由检现在的主要精力放在南方,皇上做出判断,辽东建奴已不足为惧。 京城上下,都在传言说李定国功高盖主,不被皇上猜忌是不可能的事情。 此时李定国屯兵辽东已有半年,而崇祯皇帝南下亲征也有三个月了,所以消息不可能出自皇帝之口,那么谣言到底是谁传出来的? 朱由检远在福建,当然不可能很快听到京师这种传言,而李定国屯兵锦州,对发生在京城的事情多少会有些了解,所以他很快得到消息。 此时追查谣言来源当然是不现实的,谣言已经在军中传播开来,搞得军中上下人心惶惶,生怕回到京师就会遭到皇上清算。 而事件的核心,平南王李定国却表现出超越常人的淡定与冷静,他好像根本没听到这些消息,选择继续攻打辽阳城。 多尔衮对京城发生的变故已经有了清晰认识,他在京城的细作在崇祯二十三年便被朱由检斩尽杀绝,幸存的细作也不敢轻易出来活动,所以谣言制造者应该不是他的人,那么,到底是谁希望明国内部分裂,进而从中渔翁得利呢?答案是很明显的,一定是东林党、楚党余孽,以及红光皇帝、郑成功等人留在京城的细作。 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多尔衮决定好好利用这次京城谣言,他甚至可以判断,京城现在已经渐渐失去掌握,相信要不了多久李定国就要回师南撤,即便不是为了回到京师与朱由检争夺势力,也要回到京城平定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叛。 辅政王进一步判断,此时李定国必然已经陷入左右为难徳经境地,若是撤兵回到京师,那么势必会引起诸多方面的怀疑,说不定就坐实了自己心怀不轨阴谋造反的怀疑,而如果不撤兵,坐视京城动乱,那么等到朱由检从南方回来,他也是逃脱不了干系的,甚至会被人怀疑是与京城乱党遥相呼应。 无论怎么样,李定国现在处境艰难,是时候和这位平南王好好谈谈了。 从五月上旬开始,多尔衮陆续派遣三拨使者,皆是高级包衣奴才,他们出城与李定国和谈,表示愿意向明国称臣,只有李定国撤兵,多尔衮甚至可以派遣多铎去北京当人质。 辅政王表现出了极大诚意,在前面两拨使者被斩后,仍然没有放弃和谈的努力。 平南王对建奴的求和不屑一顾,在他看来,扫穴犁庭斩尽杀绝是崇祯皇帝定下的目标,谈是没有什么可谈的,而且多尔衮现在也已经没有什么和谈筹码。 虽然军中谣言四起,不过李定国还是坚持的初衷,他相信崇祯皇帝的判断,对皇帝充满信任。 不过越来越多情报显示,明军接下来的战略重心不可能放在西伯利亚方向,至少在两三年时间内,面对汹涌而来的哥萨克骑兵,明军将以防御为主,东南郑成功势力,已经成为大明心腹大患,非一朝一夕能够平定。 “回去告诉多尔衮,告诉他,他的心意,本王心领了,想要和谈,就放下武器,把八旗主要将领以及顺治皇帝交出来,至于他本人,本王可以保证不伤他性命,只要他肯向吾皇臣服······” 第三批幸存包衣回到辽阳城中,将李定国的意思转述给多尔衮,多尔衮听后,勃然大怒。 “尼堪欺人太甚!主子,咱们城中还有上万白甲,包衣三万多人,铠甲火药无数,粮草也足够支撑两个月,即便没有援军,李定国想要攻克辽阳,也得损失惨重,咱们不必和他谈了,等他来攻便是!” 鳌拜怒不可遏,作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