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六章 制度完善(1/2)
此时的杨浩,根本没有闲心理会有仍这个东边的盟友。
灭夏,灭有穷,平定新征服领土上的各种抵抗力量早已经让他焦头烂额。
突然增加的领土,已经初步的暴露了这个时代的局限性。
现在齐国的地盘太大了,根本无法完全的将这些领土掌控在自己的手中。
人手的不足,让大片的领土处于无政府的状态,杨浩虽然觉得不甘心,但这就是现实,落后的交通环境,让他有想法也施展不了。
至于分封制他也曾考虑过,不过很快就被他否决了。
在他的观念中,华夏本土是必须统一的,至于周边的蛮荒之地,如果今后实在统治不了,他或许会考虑将那些地方分封给自己的儿子们。
分裂本土,这根本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为了尽可能统治这些区域,杨浩决定将大齐数万大军拆开,用这种分散的办法尽量让这些领土处在自己的实际控制之下。
至于其他的无政府之地,只能留在今后考虑。
面对大齐的入侵,各族的抵抗力量还是很顽强的,但无奈双发的差距实在太过于巨大。
要不是齐国将兵力分散,解决掉这些麻烦只是反手之间。
但齐国却心有余而力不足,过少的兵力,只能让这些军队成为地方上维持治安的部队。
那些被抵抗分子,正面打不过齐军,只能钻进深山老林中,找准机会就跳出来劫掠一番。
虽然劫掠失败的次数远大于成功的次数,但这也然齐军苦不堪言。
杨浩得知之后,也是深感无奈。
这些叛乱分子,简直就是自己一手制造出来的山贼。
这些人没多少实力,但这也是他们的优势,人少就意味着转移灵活,消耗更少的粮食。
而如今的齐军没出征一次,就耗费颇多,要是将这些山贼剿灭干净,还不知要耗费多少的钱粮。
无奈之下,经过同官员们商议,大齐政府颁布了举报与连坐制度。
对于举报叛乱份子藏身之处的人,朝廷会给予奖励,但如果有谁胆敢与那些人同流合污,乃是诛杀三族的大罪。
地方军队最基本任务就是保证当地生产建设的顺利进行,若能剿灭当地叛匪则是大功一件。
在这种赏罚制度之下,嚣张了半年之久的山贼势力,遭到了严重的打击。
在齐国朝廷的物资封锁之下,很多活不下去叛乱份子,被逼无奈只能出来向齐国官府投降,只不过等待他们的则是漫长的劳改生涯。
剩余的一些叛乱份子,除了被迫迁移之人,其余的经过半年的发展逐渐摸索出了自己的一条生存只路,选择与齐国对抗到底。
解决了大部分叛乱份子,让齐国新领土的治安环境大为改善。
各地已经逐步开始恢复生产,至于那些如同苍蝇一般的山贼,只不过是癣疥之疾,只要这些家伙不嚣张的跳出来给当地官员惹麻烦,齐人也懒得理会他们。
在这半年之中,经过工部的初步勘探,绘制了大齐的目前的疆域地图。
虽然这地图简陋无比,但杨浩根据黄河与太行山的走向,在脑海中与后世的地图进行对照,对地图进行了完善。
直到洪武七年夏,齐国的实际控制区域,北抵达燕山南侧,南达安徽北部,西到后世陕西一带,向占据山东半省之地。
如此庞大的面积,在这个时代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霸主。
为了管理如此庞大的地盘,杨浩对大齐疆域进行了划分,他没有照搬后世的省市县这种行政单位划分,而是采用了州府制度。
传说大禹铸九鼎镇九州,但这种方式太过于粗放,杨浩直接废除了九州划分,将齐国疆域划为一京五州。
长安城大片区域为京师,北方原有穷北部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