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八十七章 一手遮天(1/2)
在一个阳光灿烂的午后,李曜放心地离开了那座名为“景壁”的坞堡。
她之所以感到放心,是因为杨守栋向她交代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守护“景壁”的人,包括名义上的堡主崔晓、为李曜跪地作凳的大汉,以及那个不识崔元逊的看门者在内,居然全都是李建成私自赦免并藏匿起来的汉东军旧部。
更令她喜出望外的是,兰韶英对杨守栋竟有活命之恩,这虽然只是一个小插曲,但带来的正面影响却是难以估量的。
当初,李世民在洛阳私自赐田的事件发生后,性格宽厚的李建成面对二弟咄咄逼人的夺储姿态,终于开始坐不住了。如同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所仗恃的八百死士一样,李建成也建立起了自己的武装力量,除了东宫卫士这种公布于众的军队,他还在京畿以外的地区豢养了一些私兵。
可李建成身为一国太子,终日忙于军国大事与朝堂争斗,实在是分身乏术,所以他只得安排亲信去发展和控制自己的地方势力,而杨守栋就是充当着这样的角色。
经过一番交谈,李曜发现杨守栋并没有太高的眼界和才能,但贵在性格耿直、重情重义,正是那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人,或许这也是李建成为他抹去象征耻辱的姓氏并器重其人的原因。
而堡中那些守卫心性也都不复杂,被杨守栋、崔晓二人一番思想灌输,无一不把李世民视作杀兄囚父的大恶之徒。
立场决定关系,如今李建成死了,失去了效忠对象的杨守栋等人,为报弑主之仇,为保故主幼子安危,转而投靠仇敌的政敌,简直是再顺理成章不过的事。
第二天,阳光依旧灿烂。
李曜在深州城略加休整,并出资收购了数万石粮草,便在贩粮赚得盆满钵满的博陵崔氏等当地大族的欢送下,率领队伍朝更北的幽州进发了。
跨入幽州地界,越往前走,所经之地越是荒凉,原来的田园风景渐渐消失了,呈现在李曜一行眼前的,都是寸草不生的土地与龟裂干涸的沟壑,以及残破不堪的村落和瘦骨嶙峋的村民。
看到此情此景,饶是李曜早已知晓此地情况,做足了心理准备,深藏在她胸腔里的那一股无名怒火,还是不可遏制地烧得越来越旺。
年初李渊召庐江王李瑷回朝,欲使彭国公王君廓继任为幽州都督,李曜知道王君廓贪婪跋扈,根本不适合治理地方,但由于此人有曾经暗伤平阳公主的重大嫌疑,所以怀揣着为前身报仇之心的她,本着“欲使其灭亡,必先使其疯狂”的法则,并没有出言表示反对。
后来北方部分地区发生大旱,鉴于幽州灾情严重,朝廷不但免去了灾民们长达两年的租赋,还从异地源源不断地调运大量的粮食和饮水赈济灾区,哪知这里的官府竟会连百姓的基本生存问题都没有解决。
李曜不禁为自己一念之差间接催生出来的恶果而感到深深自责,于是一咬牙,下令把原本从深州购来用作支持契丹、奚、等部落叛变突厥的粮秣物资,沿途发放给了嗷嗷待哺的男女老少。
护国公主发粮抚恤饥民的举动,在幽州很快传扬开来,各县各乡的百姓拖家带口地跟在李曜的队伍后面,放眼望去,密密麻麻,一片人海。
趁着中途休息的间隙,李曜找来一位善于谈吐的灾民头领,询问道“你们处境如此艰难,为何不到外地乞食?”
那灾民头领无比气愤地道“草民何尝没有想过,可看守州界要道的兵卒不放我们出境啊,无论强闯还是暗度,一旦被他们发现,都会遭到收捕斩杀,贵主可能不晓得,那些兵卒可厉害了,各个穷凶极恶,又骑着高头大马,至今还没听说过有谁能成功逃出去。”
听闻这般视百姓生命如草芥的行径,李曜不禁艴然,深吸一口气,待情绪平复下来,又问道“你们是否知晓朝廷拨粮赈灾之事?”
那灾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