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谋算将战(3/9)
成一支精锐,可惜,他没有足够的时间,他的“部下们”也没有给他这个机会。波才把自己的帅帐设在了襄城县,到了襄城县后不久,他就召开了一次军议。
包括停驻在郏县的部队,所有能联络上的县、乡小帅都参加了这次军议。饶是如此,这次军议的规模也比以前小了许多。上次,他在阳翟城外也召开过一次军议,那次参加议会的小帅足有七八十人,这次只有四五十人。缺席的那些有的是在攻城或败退时阵亡了,有的则是不知逃去了哪里,至今还未能与主力会合。
军议是在襄城县县衙的正堂里召开的,四五十人环坐堂上。
波才坐在上首。
另有一人坐在的他的左下侧,位在诸多小帅之上,仅次於他。此人年岁甚轻,二十四五岁,黄脸短须,穿了一身黑色的精甲,按剑跪坐席上,身形要比堂上的大多数人都要健硕。他叫何曼,襄城县本地人氏。
颍川郡的太平道信徒本来只有一个公认的首领,即是波才,因为郡中只有他一人是大贤良师张角的弟子。因为这个身份,他得以成为此次起事的首领。何曼原本只是襄城县的一个小帅,与其它小帅的地位是一样的,之所以此时能高居於余人之上,有三个缘故。
其一,在起事后他接连立下大功,襄城、郏两县就是他带人打下的。
其次,他是襄城县本地人氏,占地主之利,算是半个主人,熟悉地方。
再次,波才以十万众围攻阳翟,最终却落得了一个大败,而他当初只以襄城一县的太平道信徒,总共不过四五千人。就接连打下襄城、郏两县。这份功绩在波才大败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突出。
因此,在黄巾全军溃败到襄城、郏两县后,他在颍川黄巾军内部的地位直线上升,现今仅次波才。
波才痛定思痛,在这次军议上提到了两件事。
先是再次提出遣派一支军马北上阳翟,奇袭荀贞。
上次波才提出这个想法时,何曼就表示了反对。
这次他依然反对,说道“我军新败,士气低沉,且至今尚未能把溃兵全部收拢,如今收拢到襄城、郏两县的溃卒还不到五万人,至少还有四五万人散落在汝、颍之间。现阶段我军之重点应是在收拢溃卒,依我看来,并非再度北上的良机。”
“荀贞竖子乃是我军之大敌。这次围攻阳翟,若无此子,定已取城。现如今他在阳翟城外练兵,吾等若置之不理,便是养虎为患,待他兵成之日,吾等想要胜他,将会更加不易了!”
波才围攻阳翟失败,这造成他在黄巾军中的个人威望急剧下跌。退到襄城县后,对下一步该何去何从,黄巾军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思路。
一种以波才为代表,认为应该再度北上,仍以攻下阳翟为首先之要务。
他们认为,只要打下阳翟,颍川郡内各县就群龙无首,就可趁机攻取全郡。
另一派则认为根据京师里传来的线报,朝廷的援军就快来了,如果继续北上攻打阳翟,等到朝廷援军到来之时,万一阳翟尚未攻克,里外交困,必会再度失利,而一旦再度失利,在朝廷精锐的夹击下,恐怕就不只是溃逃,而是会落个全军覆灭的下场了。
因此,他们认为北上不如南下。
何曼以少数的兵力先后打下襄城、郏两县,也算是个知兵的人,对黄巾军以后的发展路线他亦有想法,他支持南下。
他说道“据探骑回报,荀贞竖子手下只有两千人,就算他把这两千人练成了,对我军也没有多大的威胁!我认为,吾等现应抓紧时间,尽快把散落颍、汝之间的人马收拢完全,然后挥师南下,攻取汝南诸县。”
波才说道“大贤良师给吾等的令旨是攻克阳翟,平定全郡,向洛阳进军,以与冀州等地的大军形成合围洛阳之势。前几日吾等攻打阳翟虽小有失利,然主力尚存,岂能因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