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一蹦一跳不稳当(2/4)
,他汲取了前朝的弊端,对宦官的编制人数、官阶高低、权力大小都有明确规定,大大限制宦官体系的发展。
宋史的宦者传部,就提到过,宋政府和决策层在宦官问题上比较重视,一直在限制宦官的人数,以此来限制宦官的势力。
其中,太祖时限制人数为50,要收养养子,必须要满30岁以上,自己没有养父,才可以收养一人。
到了太宗时,人数虽然有所增加,但也限制在180人左右,少的可怜。
即使到了南宋孝宗时,因为“宦者员众”,有官员报告给宋孝宗,孝宗命令开列名单,将人数限制在200人以内,后来虽然也有所增加,但也不过增加到250人而已。
这真的算是很少了,对比一下唐、明两代动辄成千上万的宦官数量,可见宋代在这个特殊群体的势力控制上,做的相对好一些,自然影响就相对少一些。
并且由于唐代宦党为乱,其根本是在于宦官位高权重,汲取到这个教训,宋代对宦官担任高级职位,一直都比较慎重。
不是不授予其高级职位,而是对于授予的时机、人选、条件,比较谨慎。
例如,北宋刚开始有个重要宦官,就是曾掌握兵权的王继恩,因为有战功,按例应授宣徽使,但在宋太宗的坚持下,只授予其相对较低的宣政使。
继续阅读
后来就连有些文臣都看不过去了,替王公公鸣不平,认为赏赐太薄,结果竟然被“杖脊刺面配崖州”给处置了。
再比如真宗时期,有位叫刘承规的太监病重要死了,死前求落实政策,授其节度使的荣衔(宋时节度使为荣衔,无实权执掌)。
因其生前曾主持过国防部的工作(提点枢密),所以他临死有这种要求,也不算过分,想来也只是为养子、家人留一点待遇。
宋真宗本来已经答应了,毕竟人家的确有功劳,再加上快死了,还有什么不放心的,但即便如此,由于宰相王旦的坚持,最后还是只以“节度留后”终止了。
当然,虽然做出了以上的各种限制,但宦官不可能不担任外职,承担一部分外朝的工作。
于是针对这种情况,朝堂在体制上也有诸多限制,例如,对宦官的官阶授予,如果只是在宦官的入内内侍省和内侍省这两个系统内升迁的话,最高只能到内东头供奉官。
如果要继续升迁的话,那就要“转出”,即转出宦官系统,归政府的组织人事机构“吏部”管辖。
其授予的官阶,则依武官系统来升迁,也就是说,宦官要从事比较重要的工作的话,他们是要接受掌管枢密院的枢密长官的管辖的,而枢密长官,多为文官。
因为有这些各种各样的体制上的限制,尤其是把宦官的外朝权力,纳入到文武官员的组织系统中进行管理,这等于是给宦官势力加了一重保险。
相当于老子本来是皇帝的人,但升着升着,竟然不是了,这……
到底特么算是升了呢,还是降了呢?
正因为此,宋代宦官不仅没有专权祸国,相反还颇多的建功立业,保家卫国。
因为升着升着,大部分的宦官都变成武职了,于是主要在军事活动上,就显得特别活跃。
在宋史的宦官传记中,北宋有43人,这43人中,有18人有明显的军事经历!
从宋初的着名宦将秦翰、李神佑、窦神宝等,到王继恩、卫绍钦,再到北宋中期的王中正、李宪,再到北宋晚期的童贯、谭稹等,可谓代不乏人。
由此,宋朝几乎没有太监专权的土壤,皇帝无法提拔太监跟文官扳腕子。
毕竟提拔着提拔着,皇帝会突然发现,这宦官不是自己的人了,由文官领导,变成了武将,被打发去边疆吃沙子去了,这…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