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买宋

第300章 科举考试之武举(二)(2/4)

目录

彼时的武举考核主要是以战斗中的各种技能,以及体能素质为主要项目,仅试武艺,不试策论。

到了宋代才创立了比较完备的武学体制,并开始将武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紧密结合,开始呈现出体系化、成熟化的特点。

当时武举考试的原则是:以策定去留,以弓马定高下。

后来因为元朝统治者不愿意看到汉人习武,所以终元一代,没有举行武举。

到了更后面的明王朝建立的前一年,即吴元年(1367年),明太祖朱元璋就颁布了文、武两科取士的诏令,广求天下能人贤士。

洪武三年八月,文举乡试如期开科,第二年会试。

会试三场过后,第十天面试,朱元璋亲自观其骑射。

朱元璋主张乱世用武,治世用文。洪武朝正是由乱入治之时,朱元璋的心思是:通过科举取士,一次性选取出文武双全的人才。

可是,从洪武三年到洪武五年,文举连试了三年,朱元璋认为这些挑选出来的“后生少年”才不堪用,就罢科举不用。

一直到了洪武十七年才重新开科,同样只从文科取士,未开武科。

三年后,即洪武二十年(1387年),礼部看朱元璋还没有开设武科的意思,就奏请立武学,用武举。

继续阅读!

朱元璋大不以为然,回复说,你等这是将文武分拆开来,长此以往,天下就没有文武全才的人了。

其后的建文、永乐两朝,也都沿袭了朱元璋的思想,未开武举。

到了英宗朝,大明帝国已不复洪武、永乐两朝的威风霸气,也没有仁宣两代的承平晏乐,盗贼蜂起,边患频仍。

监察御史朱鉴于是上《请设京卫武学疏》,以唐代武举挑选出裴端、郭子仪为例,说就因为唐王朝得到了这样的盖世大材,从而收到再造奇功,提出开武学,以典武科的建议。

正统六年(1441年)五月,英宗正式批准朱鉴的奏请,下令在南京、北京各办一所武学,立武学学规。

少年英宗慨然有鞭挞四方之志,思慕太祖、成祖的伟烈雄风,听说瓦剌犯边,便轻启亲征之举,结果在土木堡被俘,武举之立也因之搁浅。

到了天顺八年1464年,也就是大明朝建立后的第九十六个年头,英宗病逝,宪宗即位。

宪宗深以“土木之变”为耻辱,而西北边防也已成为了明王朝的心腹之患。

再者,武职世袭弊窦丛生,八股取士又难录得全才,于是,于该年十月批准公布了明朝第一部《武举法》。

也就是说,天顺八年为明朝武举的起始年。

不过,从《宪宗实录》的记载来看,天顺八年武举虽已开科,但无一人应试。

究其原因,是明王朝过于重视文化轻视武学,社会上形成了浓重的“右文左武”风气,人们都以文举为正途,以考中进士为荣耀,不屑于武学和参加武举科考。

明人吴骞辑在《东江遗事》中写东江镇帅毛文龙在万历年间参加武举时,还提到:“明俗轻武人,乡有习武者,目为兵,不齿于所亲。”

按照查继佐《罪惟录》卷十八《科举志》上的说法,由于明代士兵的户籍为军籍,和普通民籍有别,且犯罪的人就被罚去当兵,这使得军职人员社会地位低下,从而影响到了武举发展。

很多世家大姓不以子孙中武举为荣,反以为耻,认为这是自轻自贱,污损先祖这做法。

经过从天顺八年1464年到弘治十七年(1504年)近四十年的发展,武科考试程序与项目算是初步完善,但武举考试却经常中断,规模并不是很大。

嘉靖年间的《武举录》记:成化年间的武举录取名额,不过二名到七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

书页 目录
好书推荐: 毁天屠帝 回忆与异能 回首江湖路 回到唐朝做首富 妖医倾城,鬼王的极品悍妃 我在北美当律师 他从星海中来 首席继承人陈平 公诉先锋 盛宠之鬼医邪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