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璀璨繁盛(二)(2/4)
灵涂炭,惨不忍睹。
梁唐晋汉周五代中原王朝,短短50年间易八姓十四君,享国最长者不过17年,短者仅4年,内忧外患,令人不堪回首!
直到公元960年,当一介武夫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取得后周天下时,同为武将出身的他将把中国引向何方呢,这是当时所有人的疑惑?
感谢历史,将一位中国杰出的帝王推向了历史的前台。
的确,大家都知道了,宋太祖赵匡胤以其雄才大略将中国再次拨入历史的正常轨道,并引领大宋王朝奔向了整个封建社会的高峰之巅!
约法三章,奠隆宋之基。
赵匡胤代周自立后,定下偃武修文的国策,以千古帝王罕见的仁者之心立下誓约。
“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约有三:一、保全柴氏子孙,不得因罪加刑;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三、不加农田之赋。”
誓约中严重警告说,子孙不得背弃上述誓言,否则是为不祥,将遭天谴。
这是中国古代史上唯一一份出自帝王之手,闪耀着人性光辉的誓约。
两宋十八君,基本上遵守了这一誓约的精神,当然,除了北宋亡国和南宋初定那一段时间外。
继续阅读!
这使得宋代成为中国古代史上最少杀戮大臣的朝代,也是罕见的没有爆发全国性农民大起义的朝代。
后又有酒释兵权,绝武夫之患。
鉴于唐末五代武人跋扈、“兵骄而逐帅,帅强而叛上”的教训,“艺祖革命,首用文吏而夺武将之权。”亲身经历了五代十国凶猛搏杀的宋太祖以
其超人的政治智慧,设计出一套全新的政治制度,其重点就落在了如何防范分裂、割据、叛乱和巩固统一等方面。
其第一步棋就是“收兵权”。961年春,宋大祖下令将统帅禁军的殿前都检点慕容延钊罢为山东南道节度使,罢侍卫亲军指挥使韩令坤为承德军节度使,禁军从此由皇帝直接指挥。
接着,又把节度使所兼领的州郡收归中央管理,中央派文官到这些地方出任知州、知县,直接对中央负责,加强了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同年7月,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以和平手段收回石守信、高怀德等手握重兵而又功勋卓着大将的兵权。
其后,宋王朝又推行“更戍法”,使得“兵无常帅,将无常兵”,守内虚外,强干弱枝,彻底根除了武人拥兵自重之患。
两宋320年间,军阀割据、藩镇坐大的现象再未重现。
其次是三衙分立,防大臣专权。
宋太祖推行文治,极有远见的实行了“三权分离”的制度设汁,将过去由宰相统领的行政、军政、财政大权一分为三:中书省管理政事,枢密院管理军事,三司管理财政。
其中中书省为中央最高行政机关,宰相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其首长,宰相之外设参知政事副相分其权;枢密院是最高军事机构,其最高首长为枢密使,设枢密副使分其权。
中书省与枢密院地位相当,互不统属,各自对皇帝负责,并称宰执。
财政权由三司执掌,最高首长为三司使,下设盐铁、度支、户部,职权仅次于宰执,同样直接对皇帝负责。
这样就使得大臣难以“一手遮天”,极大的加强了皇权。
此外.宋大祖还实行了官职、差遣分离的制度,只有差遣才是实职,同时地方官三年迁转一次,从而杜绝了派系的产生。
紧接着就是广开言路,开清明之治。
宋朝除秘密立约“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外,还提高台谏地位,设立御史台和谏院,这是两个职责类似、威权极重的监察、舆论机构,一般由那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