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买宋

第407章 沿用至今(2/4)

目录

要施舍棉衣给那些衣不遮体的穷人。

每年夏天同仁堂则向穷人发放一些治疗预防中暑的药。

同仁堂还利用北京每年挖城沟的机会,把同仁堂的大灯笼到处悬挂,既有利于行人,也给自己做了不花钱的广告。

同仁堂举办的这些慈善活动,是从药店经营的利润中提取的,据说能占到利润的三分之一。

尽管这些举措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穷人的生活状况,但是这种济贫的义举值得称道。

这种义举不仅能使同仁堂在老百姓那里拥有好的口碑,而且能为同仁堂吸引更多消费者,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还有“张一元”是北京地区一家老字号的茶庄。

本来这一地段的茶叶买卖早被另一家叫“汪正大”的茶庄垄断。

“张一元”为了创出自己的牌子,便无偿为各个妓院的管事和记账先生送茶叶,请其品尝。

送一次就够喝半个月,往往旧的还没喝完,新的又送来了。

这样久而久之,八大胡同的茶叶买卖,就都被“张一元”给夺走了。

不仅如此,“张一元”茶庄规定只要看顾客有真买的意思,就拿出茶叶沏一壶,倒在几个碗里,不仅请想买的顾客品味,也让周围的闲人品尝。

继续阅读

服务如此周到,顾客心里舒坦,自然也就有了购买欲望和购买行为。

还有正明斋是一家糕点铺,历史上就很有名,《道(光)咸(丰)以来朝野杂记》上说:“瑞芳、正明、聚庆诸斋,此三处,北平有名者。”

一年四季,京城百姓办喜事,很多都从正明斋预定相应的糕点。

它还为祭祖祭佛者生产供品饽饽,当时北京城里庙多,庙里有很多的节庆日子,所以这一项需要的数量很大。

正明斋便很看重利用送货的方式作宣传。

每年进入腊月,就可以看到北京的大街小巷,有许多身穿短棉衣和棉裤的工人,挑着写有“正明斋饽饽铺”字样的大圆笼,在大街上走来走去。

这是给预订了糕点或蜜供的家庭送货,既增加了节日气氛,也等于给自己做了广告。

北京“通三益”干果海味店的生意一直很好。

但它第二代老板具有一定危机意识,为了避免因走老路而被竞争对手赶超,将获得的太医院制作秋梨膏的古方及时运用到产品更新中来,一下子让店铺有了一项“拳头产品”。

“通三益”拿到了这个方子,也就和老百姓的关系更近了一步。

一旦老百姓的远亲近邻有了咳嗽,人们立刻会想起“通三益”来。

明朝的历代皇帝,每年年初,都要颁布规劝农民勤劳耕种的谕旨,并强令对此广做宣传。

每个皇帝的说词虽有不同,但也大同小异,从二月到十一月的农事活动及注意事项都提及到了。

据明代沈榜《宛署杂记》记载:

(明朝)祖制:(每年)朔旦,文书房请旨传宣谕一道,顺天府府尹率宛(宛平)、大(大兴)二县知县自会极门领出,府首领一员捧之前,至承天门桥南,召两县耆老面谕之。月一行,着为令。语随时易。

惟正月、十二月,以农事未兴,无之。其初,盖重农意,欲其自畿内布之天下也。乃嘉、隆末,畿民困敝,不及时至,则雇市井无赖充之,名曰倒包。里长闾阎,无复知德意者。而且以称病,甚或有以代役持其短,而宣谕遂浸失其初矣。遐迩小民,其谁知之!先年宣谕,语多无考,谨录其存者如左(下):

正德十四年:二月,说与百姓每(们):各务农业,不要游荡赌博。三月,说与百姓每:趁时耕种,不要懒惰农业。四月,说与百姓每:都要种桑养蚕,不许闲了。五月,说与百姓每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

书页 目录
好书推荐: 毁天屠帝 回忆与异能 回首江湖路 回到唐朝做首富 妖医倾城,鬼王的极品悍妃 我在北美当律师 他从星海中来 首席继承人陈平 公诉先锋 盛宠之鬼医邪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