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反推着陆技术(3/3)
到了下午,郝顺国要来基地实验室做实验,姜晨在办公室见了他。
“关于反推着陆技术,有什么问题?”姜晨直接开口询问。
“是这样姜总,我最初的想法是通过喷气的方式来控制助推器的稳定,但是我发现用这种办法,会大幅降低助推器的有效比冲。
很多燃料都要用来做反推着陆跟姿态调整,这不符合我们的预期。”
“其实关于助推器降落时姿态的控制,可以使用我以前论文的技术,改变助推器的重力矢量,来控制姿态。”
姜晨想起了之前他的毕业论文,这项技术完全可以用在这上面。
“对,我也是这么想的,如果用这个办法,就可以省去助推器中的姿态控制发动机。
结构上可以大大的简化。
只不过这个方法有一个弊端,就是在助推器抛掉的时候,要经过严格计算,不能使助推器的倾斜角大于45度,否则侧面没有发动机,姿态无法调整过来。”
助推器的结构简化,就意味着助推器抛弃的方式要严格计算,否则无法实现回收。
“这个好办,助推器在抛下的时候,只要控制顶端喷气的量,就可以控制住它的大概姿态。
这一点我觉得对你来说问题应该不大吧?”
“确实不大,我就想按照这个方法来,想找你确定一下。”
姜晨点了点头,接着说道“可以,其他的还有什么问题吗?”
“其他的就是助推器内部的结构优化,主要是配合安装声波传感器。
我大致计算了一下,整个助推器,不加内部发动机,起码要安装两百枚传感器才能完成助推器内部的建模。
但是这个数量太多了,容易出问题,通过结构优化,可以把传感器的数量降到一百五十以下。”
他们做可重复使用的航天器,最大的依仗就是声波处理系统。
但是这套系统想要精确定位检测问题,需要足够的传感器数据,这是个硬伤,暂时解决不掉。
“行,就按照这个计划来,你预计多久可以实现?”
关于声波处理系统传感器的数量问题,姜晨也在想办法,但是以他目前的知识水平,还解决不了,只能看以后系统能不能给出相应的知识了。
“我这个问题点不多,抛开内部结构优化问题,只要可重复使用的发动机能出来。
我立马就可以进入实际实验阶段。”
“发动机方面还得几个月时间,不过你放心,耽误不了你的。”
姜晨想了一下,发动机那边需要用到自己推导出来的材料,郝顺国这里需要发动机,侯云龙那里需要用到郝顺国的火箭。
怎么到了最后,关键点还在自己身上了,看来是不能休息了,抓紧时间推导材料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