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五章:举国备战(1/2)
终日积攒的怒气到了一个临界点,李世民终于在满堂群臣面前,展示出了自己最真实的一面。
帝王一怒,臣伏四海!
那些原本准备奋起直谏的言官,忍不住蜷缩了一下脖子,纷纷后退了一些,站在人群中再不敢开口。
不论民间百姓还是朝堂官员,人总是要有高低之分的,老大既然发话了,若不想被吊起来抽死,最好的办法就是少说话。
太极殿内,表情最轻松的当数李世民和那些天策府的武将们,另外早已知晓‘结局’的李叶也同样脸色淡然。
大臣们面面相觑,半数人神情颇为犹豫,却见并无一人敢率先站出反驳尉迟恭的,纵有人有此想法,也不敢稍有异动。
朝臣们不是无敌的,他们也戴着无形的沉重的桎梏,那就是天子。
见满殿大臣无一人再出言求和,李世民的神情终于缓和下来,眼中带着冷笑。
站起身,李世民朝殿内群臣一撇,口中淡淡道“既已无人疑议,那么,即日起卓令尚书省起草战前檄文,众卿家退下吧……”
…………
…………
临近年关,长安城里的血腥气却日益凝重起来,连街上来往的贩夫走卒都知道,大唐要开战了,而且还是一场很难打赢的硬仗。
李世民办事效率很快,当天下午,由尚书省、中书省联合六部文书颁檄文昭告天下,大唐决定于五日后,腊月十八,遣河南道、河北道、剑南道共计十万大军奔赴太原,迎战东突厥!
就在这五日里,京师又传出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
原来定襄刺史崔皓,在罢黜返乡的途中被贼人暗害,身中一十七刀而亡了,刀刀毙命,手段极其残忍!
京兆府吓坏了,急忙命不良人和仵作严查,却发现根本没有太特别的原因,而那些暗杀崔皓的刺客也如同人间蒸发一般,根本毫无踪迹可寻。
消息传出去,满朝大臣将信将疑,议论纷纷。
京兆府情知事关重大,不敢稍有隐瞒,将查案的经过和细节,人证物证等等一应呈报朝廷,刑部,都察院和大理寺都惊动了,此案查了又查,却偏偏没发现任何猫腻,只好不甘不愿地结案。
事实真相如何,世上两个人最清楚,一是李勣,二是李叶。
暗杀崔皓的命令是李世民下的,李勣负责分配任务,李叶负责执行。
至于事后清理痕迹,留下误导案件方向的线索等等善后事宜,官府里的高手自然能做得天衣无缝。
李叶成了这次事件唯一的参与者,他参与得很冷静,不止冷静,简直冷血。
如果说魏徵事件必须要死一个人的话,此人非崔皓莫属。
若非他监管不力,甚至想借着魏徵查贪腐一事排除异己,怎会闹出如此大事?他不死谁死?
老实说,那天如果李世民不下令,相信崔皓身后的那些朝中大鳄也会也会亲动手将其动手除之。
这件事情牵连的人已经够多了,而崔皓就是这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环,他若不死,很多人都不会安心的。
更重要的是,李世民想借崔皓之死,来警告那些朝中‘别有用心’之人。
离出征的日子愈发的近了,李世民穿着龙袍,盘着腿坐在甘露殿暖阁的炕上,虽然坐相很随意,但皇帝威仪却仍旧不容轻待,他正聚睛会神地批阅着尚书省呈递来的奏疏。
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等文官恭立他身旁,偶尔小心地伸出手指,为李世民轻声解释每份奏疏上所述事情的前因后果,以及如何处置的建议等等。
开战一时爽,但战争的代价却是巨大的。
此番迎战东突厥,所耗兵力前后加起来以达近二十万之多,但李世民却仍旧没有必胜的把握。
大唐君臣们都很清楚,他们所谓的二十万大军,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