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情绪逆转(1/2)
窦玉尘一下子将生命中过去发生的和现在正在发生的以及将来可能发生的所有的悲惨事件全部都拉到了她的意识中。
意外的是,在这种巨大的心理情绪冲击下,她的情绪竟然出现了逆转。
由于苏成华对她潜意识观念的认同和共情,窦玉尘的潜意识中的那股对抗性的致病的力量得到了承认和疏通,最后竟消失了,只剩下一种无力的悲伤和柔软的自怜。
窦玉尘将自己的心理变化过程和体会写下来,发给苏成华看看,让苏成华了解自己的每一点变化
“苏医生,潜意识就像是一个任性叛逆的小孩子,当自己没有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就会愤怒、耍赖、撒泼打滚,变得更加的不可理喻甚者变得危险。
而当自己得到了想要的东西时,它就会在一番委屈的抽泣(这种委屈是先前的心理紧张突然得到释放时的表现)后顺从对方的意愿,做出适当的改变。
潜意识和意识好像是两股线,顽皮的潜意识总是喜欢和意识拧着来,你的意识越是和它拧,那它也就越是和你拧巴,它的力量就会越强,最终两者拧成一股内部张力很大的绳子;
而你若是顺着它,不再和它拧巴,那么它也就和你顺了,没有内部张力,软绵绵的只是一条线。
而这种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拧巴的力量就是压抑,荣格也说——潜意识不是恶魔般的庞然怪物,而是一种在道德、美感与才智方面均属中性的自然本质,只有当我们的意识态度错的无可救药时,它才会变得危险。端视我们压抑的程度,潜意识的危险也随着升高。
从这点上来看,我的情绪的逆转也得益于我为了达到逃避责任的目的而刻意对悲惨事件和悲伤情绪的渴望。
人们都有这样一个经验,那就是“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心中越是渴望的越是不容易得到,越是不想要的越是会跟着自己。
而痛苦也是如此,越是想方设法要摆脱它,它越是会将心灵紧紧缠绕。可是当人们刻意地想要痛苦的时候,痛苦却躲得远远的了。
这种矛盾和强迫症的心理机制有些相似,强迫症患者的痛苦来自于自我的冲突,即自我强迫与自我反强迫的矛盾性冲突。
自我强迫是潜意识层面的,而自我反强迫则是意识层面的。当自我反强迫的意向越强烈的时候,心理焦虑就越强烈,自我强迫的症状也会越重。
进而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比如说强迫洗手,患者越是想控制不去洗手,内心就会越紧张焦虑,而越紧张焦虑就越是会增加洗手的频率。
还有失眠,失眠的人如果越是害怕失眠、想尽快入睡,内心就越是会紧张焦虑,在这样的紧张焦虑下,失眠就越容易发生。
这里便出现了一个治疗的契机,就是通过对意识做点什么而来切断这种恶性循环。
如何切断呢?对意识能做点什么呢?据此维克多·弗兰克尔提出了矛盾意向法,用相反的意愿来代替原来的害怕。
这样焦虑就会明显降低,相应的症状就会明显减轻。比如说,强迫症患者原来的心理是害怕频繁洗手,而用矛盾意向法,就是让强迫症患者争取去完成比之前更多的洗手次数。
或者说让害怕失眠的人干脆放弃入睡的企图、甚者力争一夜都不要入睡。而让总想摆脱痛苦的人想办法让自己变得更加痛苦。
换句话说,“矛盾意向法就是让患者干脆放弃自己想好的愿望,甚者希望自己变得更加的糟糕。”患者的情绪最终会出现了一个逆转,而症状也便减轻甚者消失了。
你的那句“虽说人生苦难重重,但是在我目力所及,好像没有谁比你更倒霉的。”竟是那样的贴合我的心意,这不是冷漠的话语,恰恰相反,这句话是对她潜意识信念的深度而贴切的共情。
首先是这种对她的潜意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