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九章 进谏挽澜(3/5)
,雪灾,地震等等,陛下应该知道,这些天灾几乎每年每地都有,轻则粮食歉收,重则家破人亡,更严重者,百姓没了活路,遂揭竿而起,若天时地利人和恰到时机,改朝换代则是必然。”
“其次是‘’,这个几乎是千年来改朝换代最大的原因,所谓‘’者,先是君主昏聩无道,亲小人而远贤臣,然后是朝臣贪腐,官府残暴,视百姓如草芥,苛以重税,动辄杀戮等等,又或者君弱臣强,臣权势大,祸乱朝野,这些都是‘’的一部分,故臣谓‘天灾’皆是改朝换代的根本原因,只有当一个朝代的君主圣明,臣子贤明,吏制清明,民风朴实,才能奠定一个朝代中兴乃至盛世的基础……”
“臣说了那么多,究其根本,其实原因只有一个,正是陛下曾说过的话,‘水亦载舟,水亦覆舟’,百姓才是决定王朝兴衰的根本,百姓从来都是最善良最认命的人,但凡能活下去,哪怕吃得不是那么饱,穿得不是那么暖,上有一片破窑瓦遮天,下有三分薄田糊口,他们便会安安分分地活下去,不闹事,不抱怨,而且会由衷地觉得自己生在一个太平盛世,修了八辈子福才投胎活在一位圣明君主的治下,心甘情愿并且感恩戴德地拥戴这位君主的统领,谁想造这位帝王的反,便是在跟自己的好日子过不去,拼了命也要为帝王清剿谋反者……”
李素看着李世民若有所思的脸,笑道“陛下,‘水亦载舟,水亦覆舟’,用白话来说大抵便是这么个意思,臣刚才说了那么多,归纳起来很简单,王朝兴盛,必须让百姓真心拥戴,水载舟,而舟行远。百姓的真心拥戴自然是有条件的,总的来说只有两个条件,‘衣’和‘食’,作为一位圣明君主,让百姓有吃又有穿,那么,王朝的统治便可千秋万代而不衰,有吃有穿的百姓不会造反的,关于‘穿’,臣别无办法,大抵便是种桑种麻织布纺衣,但是关于‘食’,臣有一物献上,此物,可安邦定国。”
说了一大通,到最后终于点了题,李世民身躯一震,两眼顿时放出光亮,腰板不自觉地挺直了,语气有些迫切地道“何物可为朕安邦定国?快快呈来!”
李素挠了挠头“此物……呃,臣刚从大理寺出来,此物还在臣的家中……”
李世民顿时无语,随即狠狠剜了他一眼“惹事生非的混帐东西!朕真该再关你几日,教你好生反省反省!……还愣着作甚?来人!”
殿外马上闪身进来一位宦官,躬身而立。
李世民挥了挥手“马上遣快骑去太平村李家,李素,所取何物,你径自告诉他。”
李素急忙起身,附在宦官耳边详细告之,宦官边听边点头,李素说完后,宦官朝李素行了一礼,然后转身匆匆离去。
君臣二人等待中,再次陷入沉默。
李世民耷拉着眼,不咸不淡地道“时辰尚久,说说吧,为何坏了和亲之事?你与吐蕃禄东赞有私怨,或是……受了江夏王的托付?这次没少赚辛苦钱财吧?”
李素正义凛然地直视他“臣向来廉洁如水,两袖清风,陛下怎可诬我?”
君臣奏对的同时,太平村李家却一片凄风苦雨。
李素入大理寺监牢已五日了。
李道正和许明珠急得六神无主,没了主张,李道正整天蹲在门槛外忧心忡忡地叹气,许明珠在后院终日以泪洗面。
李素被锁拿离家之前曾反复交代,家人不可妄动,许明珠很听话,尽管急得不行,也迟迟不敢有任何动作,生怕自己稀里糊涂的把事办差了,反而害了夫君性命。
武氏这几日也非常尽责地陪着她,原本许明珠对武氏颇有敌意,然而武氏有一颗玲珑心窍,做人也是四平八稳,上次在窑洞内生死与共,这次家逢大难,又是她从头到尾相陪,一来二去的,二女的关系居然变得融洽多了。
李素被锁拿,许明珠依稀明白是什么事。上次李素曾与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