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两边下注(2/4)
脸上忍不住露出了笑容。他当时缴获了蒙古人的铜炮,弄到了几万斤铜,算是发了笔小财。“我们缴获了蒙古人的铜炮,当然能确定。另外,刘整带着军船与火炮投奔蒙古人,蒙古人非常重视。”
“我们卖给蒙古人火炮,蒙古人会变的更强!”司马考的问题很普通。
对这种问题,赵嘉仁不爽的答道“我能造更多火炮,比蒙古人多得多的火炮。要是蒙古人多了点高价从我们这里购买的火炮,咱们大宋就撑不住。那只能说大宋就是撑不住。我们不卖给蒙古人火炮,大宋还是撑不住!”
就在司马考接受培训的这两天,来自华亭县的棉花开始运抵福州。张家表示,他家的土地已经在公田改革中被朝廷收购走。根据公田改革的制度,张家剩下了两百亩地,他们在信中表示,这两百亩地不会再种棉花,而是种粮食。至于棉花,赵嘉仁自求多福吧。
正因为如此,赵嘉仁对临安朝廷更加不爽起来。要是贾似道真的想通过公田改革解决问题,那就该把整个华亭县甚至嘉兴府的土地都租给赵嘉仁,让赵嘉仁能够在这一带爽快的种植棉花。进而让朝廷通过棉布专营获取大量的钱财。中央政府无能至此,还是赶紧倒掉,让赵嘉仁当家作主算了。
司马考不知道赵嘉仁心中的恨意,听了赵嘉仁拥有比蒙古人更多火炮的话,司马考觉得这话很有说服力。他答道“既然赵兄弟这么讲,我觉得有理。”当年在长江击败蒙古水军的并非大宋正规军,而是赵嘉仁带领的民团。若是蒙古继续南下,想来大概还是要赵嘉仁出力。
培训期间接种疫苗,培训结束,司马考就乘船前往北方。和大多数到了南方的人一样,司马考在直沽寨下船之后的第一感觉就是,北方的天气与南方相比相差许多。干爽的秋季让司马考感觉非常好。
事情非常顺利,顺利的超乎想象。司马考前去大都的时候,接待的人听说司马考是一位进士,态度立刻恭敬的不得了。路上两人就聊着,司马考才知道这位汉臣竟然是读书人。以司马考当下的水平,他觉得这位北方读书人的水平也就那样了,放到南宋这辈子别想考取功名。当然,司马考不会公开表达自己的看法。
谈起读书的事情,那位汉臣叹道“也不知道我们蒙古什么时候能恢复科举。”
听了这感叹,司马考第一想法就是蒙古不是华夏。赵嘉仁在福州泉州都办得有报纸,在报纸上面经常写些大宋周边国家的文章。对于百姓们来讲,这些报纸是他们唯一得到有关外国消息的来源。即便是司马考这样的读过书的进士,报纸的重要性也不可或缺。至少司马考对于蒙古的整体印象就来自报纸。
在报纸上,那些介绍蒙古的文章里面反复强调的就是一件事,蒙古并非中华。为了中华,必须抵抗蒙古入侵。其中给司马考留下深刻印象的文章之一就是分析金国与蒙古。文章讲述了金国采取科举制度的历史,而蒙古灭金几十年后的今天都没有搞过科举,蒙古未来也没有搞科举的打算。
如果大宋被蒙古消灭,造就司马考现在地位的科举就会被取消。只是想想这样的结果,司马考就觉得浑身不自在,并且对抵抗蒙古入侵充满了认同感。而这位北方汉臣对大宋科举的羡慕发言,更坚定了司马考的观点。
司马考对汉臣说道“放心,科举会有的,当官的都是儒臣也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
被南朝正牌进士如此鼓励,汉臣露出了‘希望那天早日到来’的憧憬表情。
到了大都,司马考就开始四处活动。根据情报,他前去拜访现在的执政廉希宪。情报显示,蒙古廉希宪治关中,宋将家属之在北者,岁给其粮;仕于宋者,子弟得越界省其亲,人皆感之。
这位执政廉希宪肯定不是亲宋派,但是这个人一定是个理性派,理性派们的优点就在于能够谈条件。这位执政高鼻深目,一看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