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三章 触目人情但可哀(三)(2/2)
全是花萼楼这样的所在。”薛蟠憋着笑答道。
“啊,这,这”贾宝玉感觉自己的三观全被毁掉了。
怎么能够这样呢?刘玄主持修复汉阳城,居然那里都不管,先把烟花柳巷修复了,这要是传到中原来,还不得被那些老夫子跳起脚来骂。只是一直没有动静,想必一是被封锁了消息,二是这段时间频频出大事,那些老夫子也没得心思去管那海外之地的破事了。
“宝玉兄弟觉得不可思议吧?其实很简单,这世上大多数人都是凡夫俗子,仁人志士却是少数。你给这些凡夫俗子讲大道理,他转背就忘得干干净净。没得吃,没得穿,没得玩,你天天在旁边念先贤经书,他照样生事。”
“修复汉阳城,粮草皆备,温饱是不用愁的,但凡夫俗子总要有个打发处,吃饱了穿暖了,一身的力气没地方发泄,总要生事。而且当时汉阳城汇集了朝鲜各地菁华,以及我朝众多海商,他们手里有的是钱,把梨花里修复好后,不仅汉阳城治安稳定,还直接间接养活了二三十万朝鲜百姓。”
看着贾宝玉一脸不敢置信的样子,刘玄笑了笑道“俗世就是如此。在京畿和金陵,报纸盛行后,最赚钱的就是那些会写章回话本和野闻轶事的文人,他们或是秀才童生,甚至十来年都没考上生员的。却靠着写些百姓们爱看爱听的文字,比翰林学士们写书赚的钱还要多。”
贾宝玉默然了,他当然知道最新因为报纸,这些破落秀才们算是咸鱼翻身,每月挣得润笔稿费有数十上百两银子。但是写的这些文字,良萎不齐,有清新淡雅的,也有粗俗不堪,直奔下三路的。
“最近《京华字报》在刊登国史馆几位学士夫子们共同整理的《三国演义话本》,大受追捧。《吴华字报》在刊登根据前唐元微之《莺莺传》改编的《西厢诸事记》。在南直隶和两浙轰动一时。苏州昆曲班子正在跟编写者魏夫子协商,准备改成昆剧《崔莺莺待月西厢记》上演。”
“殿下说的这事,小的听说过,据说江南两浙的百姓官民在翘首以待。《西厢诸事记》我也追看过,觉得特别有意思,找人把发行的报纸都买齐了,带回了京城,二哥哥看了,爱不释手。”
刘玄看了一眼说话的贾环,心里明白他的小心思,但没有做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