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二章 逛琉璃厂(1/2)
罗念成接过了注册英语速成培训学校的活计,这本来也是他的事情。
注册名称的时候,那志明好想把新东方给注册下来,不过他最后还是按捺住自己的恶趣味,把起名字的机会让给了庞芳。
庞芳是不想自己起名的,因为公司的资金不是自己投的,甚至办学创意都不是自己的。
但是架不住那志明说,以后这个公司她将持有百分之二十五的股份,比第三大股东未来广告公司,还多了百分之一,是公司第二大老板,你不起名还让谁起?
其实起名也就是一刹那的灵感,庞芳稍一认真思考,就给出了一个名字~燕京英格雷诗培训学校。
那志明认为不错,虽然稍微有些女人气,比新东方少了些气势,但是却也多了些浪漫的味道在里面。
学校核名还要一点儿时间,那志明一时之间也因为翁美菱的缘故,哪也去不了,不过那志明也不着急,趁现在没什么事儿,就去琉璃厂溜达溜达。
要知道现在的琉璃厂可不像后世那样,还是有不少真货的。
而且相比于后世那些,动不动就几千万上亿的拍卖价格,这时候的价格也相对合理。
不过今天那志明可不是来抄底这些东西的,他是来找人。
从家里出来,一路向西,大约一千多米,就走到虎坊桥,再折向往北,就是南新华街。
又走了几百米,就是华夏国鼎鼎大名的琉璃厂。
闻名中外的京城琉璃厂文化街,位于燕京的和平门外。
往西至后世西城区的南北柳巷,往东至西城区的延寿街,全长约八百多米。
实际上从历史上讲,远在辽代的时候,这里并不是城里,而是郊区,当时叫“海王村”。
后来,到了元朝的时候,在这里开设了官窑,烧制琉璃瓦。
自明代永乐大帝年代,建设内城时,因为修建宫殿,就扩大了官窑的规模,琉璃厂也就成为当时朝廷工部的五大工厂之一。
到明嘉靖三十二年修建外城后,这里才慢慢地变为城区。
于是,琉璃厂便不宜于在城里烧窑,而迁至门头沟区的琉璃渠村。
但这个“琉璃厂”的名字则保留下来,流传至今。
清朝初期,顺治年间,朝廷在京城实行“满汉分城居住”。
而琉璃厂恰恰是在外城的西部,当时的汉族官员多数都住在附近,后来全国各地至京城的会馆也都建在这个区域。
官员、赶考的举子常常聚集于此逛书市,使明朝时红火的前门、灯市口和西城的城隍庙书市都逐渐转移到琉璃厂。
也吸引各地的书商纷纷在这里设摊、建室、出售藏书。
慢慢地,繁华的市井,便利的条件,形成了“京都雅游之所”,使琉璃厂区域逐渐发展成为京城最大的书市,形成了人文荟萃的文化街。
然后,与文化相关的笔墨纸砚,古玩书画等等,也随之发展起来。
清末的时候,在原琉璃厂的厂址上,修建了师范学堂,这就是师大附中的前身。
在原厂址往南又修建了海王村公园,成为了琉璃厂集市的中心,也是后来厂甸最为热闹的地方之一。
到了民国时期,差不多一九二七年,又建了和平门,修了新华街。
从那时候起,琉璃厂文化街也就分成了如今的东琉璃厂和西琉璃厂。
由于这块风水宝地是那个年代仕人、举子、文人墨客、文化商人、梨园艺人聚居的地方。
经年累月,使得这里有着最为丰富的人文资源:
经典典故、传说故事、人文景观。
所有的这些,体现了华夏国人在文化传承、精神世界里“民族灵魂”的一部分。
不过,打民国以后的琉璃厂文化街,书店、古玩等各个行业早已衰落。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