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9.网络接轨(2/2)
这里,没有钱庄之流。
干类似活儿的地方,是遍布西域各方,仿佛星罗密布般的佛寺僧院……
虽说是借钱给穷人家,但其中到底有几分慈悲心,实在难讲得很。
毕竟,利息可是一点都不少的。
都是佛门师兄弟,大家互通声息,统一了标准之后,自然也就没其他人什么事了。
————
张东云了解之后,哭笑不得。
应该说,至少农奴一类,还很少见,总体其实还挺文明的……
他只好吩咐刘承宇治下人手,深入民间,从寺庙剥离这些功能,也从头搭建网络,一并纳入长安轨道。
(这不是我编排,本国历史上确实有僧院干这活儿,刚知道的时候我也挺意外,因为过往印象都是田赋徭役方面“节流”的方便,没想到和尚们在“开源”上也很本事,放印子钱之外,还有办坊市抽成的,现代少林的阿信方丈在商业方面已经挺厉害了,但真未必能干过历史上的同行老前辈们……)
说到深入西域基层民间,张东云心中又有个想法。
他化身乌云先生,到了天工殿。
陈玉当下不在,而是外出前往北莽、中土各地,甚至包括南荒,与各方各派的人交涉。
他不挖人家的墙角,不强求墨门可以独立成大树,只希望墨家道理能开枝散叶,深入各地。
于是陈玉辗转各地,免费教学,只为发掘各派治下适合墨家之道的好苗子,然后加以培养。
培养出来的人,依旧留在当地,为当地效劳。
长安城扩张速度太猛,短短时间内,便近乎统一整个东胜神州,这等速度,也叫陈玉瞠目结舌。
一时间,他只感觉自己分身乏术,但同时又心情振奋,为自己一身所学能更广更远传播而欣喜不已。
当下在长安城天工殿内留守的人里,为首者乃是本修习道家的马坤。
马坤虽然没有在外奔波,但同样也没闲着,将天工殿众人整理出来的各种相关理论和经验法门汇总,希望能编撰出一部墨家《工典》。
这其实也是张东云的吩咐。
当世工匠杂学,缺乏系统理论,多是匠人自己总结经验,师徒口耳相传。
虽说这本就是门动手的功夫,但不意味着就不需要汇总理论知识了。
尤其是,如今墨门已立,更需要系统纲要,方便传播。
乌云先生到了之后,忙着编书的马坤等人连忙起身同他见礼。
“你们继续忙你们的,传陈玉回来。”乌云先生吩咐道。
马坤连忙应诺。
乌云先生继续吩咐道:“回来后,叫他组织人手,将精力都放在民间基础方便,专注于方便普通人也可使用的东西,以改善民生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