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章 向百姓借钱(2/2)
到银行中去。
金银本位制的缺点是在华夏这样不盛产金银的地方,可能保持币制的相对稳定,但随着大航海时代的到来,大量金银流入,便会形成通胀,而政府却无法完全掌握金银的流入,让政府的宏观调控变得无力。
纸币的本质是以国家信誉背书,加强的是国家金融的控制力,通过对金融的控制去调节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
就如同这次水灾,华国政府拿不出钱来,这个钱就是人们常说的真金白银。
而后世也会出现国家拿不出钱的情况,不过却不是拿不出现实的金银,而是货币存量的不够,这个货币存量是指货币发行的总量在流通中能被中央政府用于调控的数额。
国家发行的货币数量参考的是商品生产的总量,价格,货币流通次数和通胀率等几个指数。
如果货币超发便会出现通胀,反之便会出现通缩,这在后世是个常识问题,而经济的发展其实就是商品的绝对数量的增长,商品的价格与价值背离便是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因此一个国家需要通过发行货币来调节通胀,进而对经济的发展进行宏观的调控。
在宋金时期出现的交子,交钞便是国家发行的纸币,不过最终被玩坏了,百姓已经不在相信纸币,到了以后的朝代又不得不以金银作为本位货币,但到明清时期大量的白银涌入中国,让中国被动的接受通胀,经过了几百年的时间,人们仿佛觉得银子还是银子,不过却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被海洋国家薅了一把羊毛。
在这期间,香料也算是一个罪魁祸首,如果不是中国的商品实在具有竞争力,不然早就从金融层面奔溃了。
当然现在宋杰还没有考虑到如此深远,他现在想的是如何解决这次水患带来的财政资金不足的问题,因此才有了建立银行的想法。
在上次宋杰巡视了各州后,这一想法便一直萦绕在心头,症结还是出在粮食固定价格的机制问题上,在刚造反时制定的粮食固定价格机制,目的是为了稳定民心,宋杰也没想到,现在反而成为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不足的最大障碍。
因为在当时的郡公府控制的区域,粮食才是硬通货,所有的商品都可以用粮食来换算,粮食便起到了货币的作用,而当时的金银和铜币只是辅助。
但粮食在增产的情况下,百姓手里的粮食越来越多,即便是华国成立后发行了华元,在没有取消粮食价格固定的机制下,华元的主体货币地位同样会被削弱。
这就是三元悖论,即货币政策的独立性,汇率稳定,资本的完全流动,这三个要素不能同时实现,选择其中的两个,另一个要素必然无法运行。
宋杰没学过系统的经济学,当然也不懂什么三元悖论,但在考察时他就发觉,粮食价格不变带来的就是货币流通的速度变慢,百姓都把钱存在存钱罐里,不是要买生活必需品时,是不会拿出来的,而且华国政府发行的货币越多,反而会觉得越没钱。
时间一长,百姓手里越来越多的华元和粮食,政府变得越来越穷,而且这次修路就是十分明显的例子,商帮出钱也请不到人。
所以宋杰才决定用借的方式,把百姓手里的钱弄出来,这不就是银行天然的作用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