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章 新生态圈(1/3)
人类停了下来。
程林惊讶地看到人们在抵达地下一定深度后停止了向下挖掘,大概是这个深度已经不再寒冷,然后他们开始横向扩张,整个地下城市的规模在迅速扩大。
“从纵向转向横向,是要休养生息,发展生产力了吧?”
程林思考,挖掘时期消耗的主要是地表积攒的粮食,而地下城市的建立则需要更加多样的能源供给以及食物来源,这是人类需要攻克的难题。
画面中看不到细节,但通过整体的宏观把控,程林欣慰地看到地下城市渐渐繁华起来,人口数量似乎也终于停止了下跌的趋势,开始缓慢回升。
这时候,整个地下城市总体结构已经十分复杂和混乱,人们经过了最初的仓促的,拼命的挖掘,到现在终于开始认真改造居住环境,这让程林联想起了“历史的必然”,诸如先污染后治理,先经济再文化之类的条目,如今的地下城居民们似乎也在进行这种转变。
期间似乎发生了一些社会形态上的改变,程林发现在某一段时期,人们停止了工作,而开始进行争斗,即便他看不到斗争的具体情形,但总体的态势十分清晰。
“起初一切为了生存,其他的事情都顾不上,如今开始站稳脚跟,所以社会结构方面的改变开始发生。”
程林对此并不意外。
从地面转入地下,这只是单纯的生存、科学、生产方式的改变,这属于最明显的变化,而更加隐性的变化则在于整个世界的割裂和原有秩序的破坏。
“比如其中一个严重的问题是信息隔绝,全球遭遇冰冻后,各个地区的人们不约而同地转入地下,于是全球化信息沟通的大结构砸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原本在地面上,从大航海时代开启的,全球信息交流彻底结束,每一个地下城都是独立的个体。
信息闭塞,贸易停止,最多只能和周围的少数地下城进行有限的沟通,这势必对人类社会形态造成某种倒退式的冲击。”
程林飘在空中,孤独地面对着眼前的巨大“冰球”,喃喃自语。
这种形态的变化还可能滋生出新的思想意识……不过这些无法用眼睛观看到,他只能暗暗猜测。
不过整体的过渡仍旧相对稳定,这算是个好消息,程林还真担心人类抗过了寒冬,却死于内斗。
终于,地下城的横向扩张也停止了,几条通道触及了矿脉和地下资源,煤炭、地热、矿石、地下河流……他们甚至搞起了底下植物栽培。
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地下城市出现了。
接着,程林发现人类开始反向修建通往地表的通道,主要是稳固通气孔,地下的氧气含量较低,必须通过挖掘通气孔来保持气流通畅,然而通气孔经常要被风雪掩埋,必须有人常驻清理。
于是,基于通风口建立的地表“观测站”成立了。
“是利用的山峰么?”
程林惊讶地看到观测站并未建立于城市中,而是通过隧道开凿,直接通往附近的山峰上。
“简单来说,就是把山峰内部挖空,在山体侧面开孔,这样可以最大程度上保证气孔的安全,不被堵住,同时,也为观测站了足够的生存和储存空间,以及观测视野的高度。”
程林很快意识到了人类的意图。
这是很聪明的做法。
“还有雪地车……”
程林看到观测站建立起来后,从雪山里有一种奇怪的雪地车出现,由身体强壮的修行者驾驶开始在地表进行短途行动,进行探索地表,收集运送物资,绘制地图等工作。
“人类还是对地面不死心啊。”
程林叹了口气。
然而这样的探索终究是有限的,观测站主要工作是维护通气孔,试图重新搭建基于无线电的全球通讯……暴风雪以及天地间躁动的灵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