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绿豆(1/2)
柳家在山下的芜菁地周,除了新桑就是绿豆。
绿豆也是陆续长成的,一开始可以零星摘些豆荚,还在开花的就由着它生长——这也算是大多数豆类作物的特点吧。
到了如今这时节,绝大多数细长的绿豆荚已在秋风中催成了黑色,就算还绿着的也熟得差不多,便可以连着茎杆一齐收回家去。
天色还没大亮,柳家人早早下了地。
别看只留种得挨田埂的一丁点,这地块好歹也有五亩。
一家人绕着田边一圈采收下来,竟也收得了一大堆。
连茎叶挑回家去,趁晴天有点日头,铺在竹席上晾晒得半干不蔫,黑色的豆荚也益发干燥。
再拿棍子噼里啪啦一顿敲打,让恁绿色的小豆子自从豆荚里头蹦出来——清理掉豆茎碎叶,竹席上剩下的便全是豆子了。
收罢绿豆,柳全就去翻过的脂麻地里整第二遍地,准备明朝种芥菜。
恁是一类可以快长快收的青菜,这个月种下,要不了两个月便能收获。
待这批主要吃叶做菹的芥菜收完,他们就可以种植今年最后一批蔬菜。
她家预计的是种蕻菜。
蕻菜比较耐低温,属于少数一年四季都可以栽种的蔬菜。
且越经霜冻滋味越好,尤其菜心会带有一丝清甜,种到冬季时,她家也可吃上口新鲜的绿叶菜。
不日,他们还将收获菽豆。
柳爹准备在今年的菽豆田内改种上一部分小麦,那就要在秋收之后立即翻耕,赶在深秋霜降之前下种。
余下一部分田地,则留待来年春天种粟。
菽豆收回家、也赶完了秋播,他们还得收割粟与黍,这两部分土地收完,明年皆要种成菽豆。
而山下的芜菁过段时日收获之后,暂时可闲上一冬,到来年春天,再种成黍。
谷、豆、麦、与各种蔬菜,就在她家的这些条件不同的地块之间轮番播种,不停生长。
一年四季,不仅她家的土地没有多少闲下来的时候,恐怕整个国家也不会有多少闲田。
土地空闲得时间长了,长不出足够的粮食,农人就得饿肚子。
即使农户们都忙似陀螺,土地也不曾止歇地种个不停,还是会有旱、有涝、有虫灾,有冰雹霜冻等各种气候异常,依然可能把辛苦种出的庄稼折损在地里。
可这已是目前条件下,从事农业生产的广大底层劳动人民所能够想到的,最为先进实用的方法。
事实上,就包括让柳奕认为特别“玄幻”的那一套看天吃饭的经验,也有其实用性的一面。
至少就相气候这一部分来看,它比较“神奇”的具有一定的准确性。
单纯从指导农业生产这方面来说,本土老农的那些掐算时日的功夫,还有那些被简单总结成许多俗语、口耳相传的“农谚”,都有它存在的现实意义。
这些方法与理念,才叫真正的光耀千年,泽被后世——它创造了让一个国家、文明对外进行文化输出数千年的物质基础。
柳奕理解不了,仅仅只因为,她原本就是一个现代人——已然脱离了土地与自然环境许久许久,某些记忆与传承也与她完全脱节了而已。
不在同一块田地里连续播种同一种作物,一方面可以缓解土地的肥力不足、病虫害等情况,最主要还是维持一定的粮食产量。
另一方面,用现在的话说,应该是让农人们可以做一些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
每年“农事”的具体情况不同,各种粮食蔬菜的价格也有不同。
打个比方,如果本地农户今年种麦的少、种粟的多,麦价肯定会有一定的上涨,粟价也会有一定的降低,那么今年用麦换粟就会比较划算。
而到了明年,农人们又多种麦而少种粟了,再用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