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6 东亚人的精明(求订阅)(2/3)
全世界只有德意志布鲁克等少数几家公司能。
就是这家年营收只有20亿美刀的德意志公司,独占国内80以上的市场,把清北大学拿捏得死死的。
而这,还只是冰山一角。
冷冻电镜,是研究蛋白质结构的重要工具,全世界只有漂亮国FEI、霓虹国电子、日立能生产,国内连山寨版都造不出来。
稍微低端一点的扫描电镜,国产份额也不到10。
质谱仪用于测量微观粒子的质量,目前基本依赖进口,高端的液质联用技术,则完全来自漂亮国安捷伦、赛默飞等厂商。
因为国内不能生产,种花家每年上万亿的科研固定资产投资,60用于进口设备。
除了实验室以外,在医院里,包括CT、核磁共振仪、大型X光机,几乎被俗称GPS的GE(通用电气)、Philips(飞利浦)和Siens(西门子)三家垄断。
几年前,人民日报记者曾走访上百家企业,发现那里的生产线和研发中心,几乎沦为“洋装备”的盛宴。
“中国制造在西方的商场里,德日制造在中国的工厂里,美国制造在中国的实验室里。”
这样的调侃,多少令人尴尬。
2009年,北京大学曾做过一个调研,结论是:“过去20年,我国科学仪器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不是缩小了,而是逐步拉大。”
好在国家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科技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设立重大专项,加码投入,不少仪器公司也在崛起。
2006年,北京东西分析仪器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出第一台质谱仪,吹响中国科学仪器迈向高端的冲锋号。
被Ila卡脖子的华大基因,也知耻后勇,通过自研和收购海外技术,跻身全球三家可量产临床级别基因测序仪的公司之一。
魔都联影医疗更是推出种花家首台超高场动物磁共振系统,打破GPS长达30年的垄断。
尽管如此,在高端仪器方面,国内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
&nnald年龄50+,都还活跃在科研第一线,亲自做实验,而像国内,在Ronald这个年龄的教授,很少会自己动手做实验了。
就比如魏兴思,回国后只有在最开始把各项实验技能教给了吴菲菲、陈婉清、段云和田晴,之后就是在幕后指挥,不再亲自做实验了。
大多数比较拼的,都是一些年轻的青椒学者,因为有类似“非升即走”的条款约束着。
横向对比科研圈内的从业人员,尤其是头部科研工作者,给许秋的主观感觉就是:
老外相对更热爱科研一些,更多的是把科研当成事业,而国内的科研工作者,更多是把科研当做一份比较稳定的“铁饭碗”工作。
一个是事业,一个是工作,定位不同,投入的精力自然就不同。
“事业”类似于自己当老板,“工作”相当于是给其他人打工。
当老板的时候,可能会看重公司的长期发展,而给其他人打工呢,多半只想着怎么多挣些钱,理想抱负什么的,那都是画出来的大饼。
就比如,千度变成现在被人人喊打的样子,创始人肯定是难逃其咎,但这样的情况真的是创始人愿意看到的吗?其实也未必。
当一个企业膨胀到一定规模的时候,创始人可能已经很难实际控制整个公司了。
一方面,是资本对人的异化作用,让人过分去追逐超额的回报。
另一方面,负责具体事务的人都是中层员工,中层员工要是联合起来的话,完全可以无视高层的命令,从中捞好处,这样高层给出的命令,就很难传到底层,执行下去。
而且,这种问题也难以解决,你总不可能把所有的中层都换一遍吧,就算换了新的过来,你能保证他/她就不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