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9章 约稿王昌龄《采莲曲》!(第一更)(1/2)
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最终还是被纳入“扬州诗”的范围。
虽然黄鹤楼离广陵很有一段距离,但——
距离产生美嘛!
事实上,李白在扬州的诗那么多,就算这首不入,再挑一首来也还是能入。
但是他和孟夫子,两个人都是泰斗级的人物了,名额都被他们占了,别人就不要再玩了。
两个就是上限了。
如此一来,十首诗中,孟夫子自己两首,小陈作为他的徒弟,占了两首,李白有一首还是赠给他的——
一下子占了扬州诗坛的“半壁江山”,可谓是风光无限了。
小陈感叹自己何德何能,能与孟夫子和李太白并驾齐驱?
骆宾王才一首呢!
被自己舟车劳顿请来作为评委会主席的王昌龄大叔,一首都没有呢!
还是去掉一首,把名额让给祖咏吧!
只留“玉人何处教吹箫”比较好,毕竟吹箫这种形式,小陈还是很喜欢的。
那个“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还是不提为好,毕竟当初就因为隋炀帝的“水调”,被李林甫在御前使坏,给小陈在李隆基面前好好上了一次眼药。
这首还是去掉吧!
小陈刚要大咧咧地“退位让贤”,可马上反应过来
现在他是“蔡少侠”,不是陈十一郎本“郎”,读者和观众们选择了陈苌,哪轮得到你说话呢?
只得求助王大叔。
王大叔见小陈深明大义,更加赞赏,称自己也是因为怕众人要给他面子,硬要把他的诗抬入“十佳”,这才忍着不作的——他到扬州还是初来乍到呢!哪好意思喧宾夺主!
咱还是私下里可劲地作吧!
王大叔如此公正,让小陈佩服万分,也是,王大叔只要肯好好写,诗文不愁传播天下,更不会在意“十佳”中入选了几首。
观众们为《送孟浩然之广陵》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想必李白自己对这无聊问题也毫无兴趣。
孟夫子要是活着,同样不感兴趣——甚至绍生当着他面抄袭他的诗,他也不在乎。
眼下,刘隐士就已经推辞不要入选这什么“十佳”了
我不就到扬州见一下老友么,干嘛非要让我上榜呢?
我连诗榜那排名都不想上!
可是他不想上,观众们不答应啊!
我们要是没听见也就罢了,您当着我们的面,念这么好的诗,“道由白云尽”这种句子,也属于“鬼神之笔”了!
如果我们还不让您入选的话,难道我们是瞎子聋子傻子吗?
这“扬州十佳”,您是想上也得上,不想上,也得上!
刘隐士无可奈何,小陈王大叔哑然失笑。
推辞无果,联络站站长小卜来请教这首诗叫什么名字?
刘隐士叔叔说随便作的,没有名字。
小卜不敢怠慢,一本正经地在登记册上写了个“阙题”——即“缺题”、“无题”是也。
小卜又请教刘叔叔的全名,刘隐士指了一下诗榜上第十七位那个名字——
卜海峰陈成都去看,赫然是“洪州刘慎虚”!
我靠!怪不得你能写出这等诗作,竟然是诗榜上有名的一流高手!
两人对视一眼,暗叹“有眼不识泰山”!
也难怪,孟夫子、王大叔的朋友,要是普普通通,那才奇了怪了!
既然是诗榜前茅的国手,小陈自然是有映像的,只是这位刘叔叔产量实在是有点低,他要是不拖更,再高产的一点的话,应当是有前十的实力的,与王大叔、孟夫子的差距应只在一线之间而已。
当他透露了真实身份,自然引得在场众人一片拜服。
这位刘慎虚先生,亦作“昚虚”,字全乙,亦字挺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