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第一局:君王的对决!(1/4)
(非常感谢书友取名好麻烦的再次打赏和推荐票!)
“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
荀子先生说
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
貌似“祖先”还能排在君王与老师前面。但从东汉《太平经》中开始,就出现了形式整齐的“天地君父师”的说法了,明清以后更是严苛了这五项的次序,不能瞎改的。
天地自不用多说,那是主宰一切,化育万物的象征。
至于“君王”嘛,是不是值得排在父母和老师前面,在后世的陈成看来值得商榷。恐怕荀子同样不这么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孟子就更不这么认为了。
可是这并不妨碍此时大唐的人如神明一般地崇敬李隆基陛下。
毕竟从传说中的伏羲女娲开始,炎帝、黄帝、尧、舜、禹、汤、文、武、汉文景,这些人都是历史的有道明君,在他们治理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是后人都十分向往的时代。
开元年间的大唐子民们这份“向往”会稍微淡一点,毕竟当今天子在他们看来,已经足以竞争古往今来最英明神武的君王,哪怕跟太宗皇帝相比,也并不逊色。
起码当今天子只杀儿子,不杀兄弟吧?
当然,姑妈太平公主、伯母韦后、堂姐或堂妹安乐公主(与隆基同年,月份不详),他也没少杀。但是武则天之后,女人又不能“顶半边天”了,杀就杀了呗。
总之,国民对于开元年间的李隆基,基本呈现全面支持的态度,即便他有杀子、娶媳(快了)的错谬,大家也都是同情,而不是责怪。
对于这样一位“完人”,我怎么好下笔呢?
陈成左右为难。
溜须拍马自不困难,毕竟他以前当着李隆基的面写过很多“奉和圣制”这种无聊诗作,大多不甚精彩,自己后来看了都想吐;
可真要抒发内心真情实感,哪怕他有《长恨歌》《马嵬》等经典诗作可以借鉴,但只怕在这些还把李隆基看做圣人的憨憨老百姓看来,完全得不到共鸣!
难啊!
我现在真的就想写“如何二纪为天子,不及陈家有莫愁”呢!你当了三十年皇帝,认识的美眉还没有小陈我认识的“李莫愁姐姐”漂亮,嘻!
莫家烤猪的副作用仍然在延续,今天的陈成什么东西都能想到,就是没办法好好捋清楚思路来写诗,是他三次对决大诗师以来状态最差的一次,抓耳挠腮,急得不行。
在他着急的时候,骨骼清奇的陶李罗三位教习先生竟然同时闪电般地完成了诗作,引得众人侧目。
“写诗嘛,三言两语,直抒胸臆,自是很容易的。”罗诗师洋洋自得道,把自己的大作展示给泰伦等人看,如果不是路承允大诗师在此,他还能把自己的机智多才更加渲染一番。
众人见他写的是
不保京城只顾身,江摇地动众臣沦。
井中未死千秋恨,安乐长安愧对民!
“罗先生这写的是……”
“陈后主啊!”罗教习洋洋自得道。
“扑通!”
陈成狂汗险些摔倒,没必要上来就鞭尸我们家陈朝、我们家祖先吧?
虽然小陈我与陈叔宝并无血缘关系。
罗先生的诗句写得通俗易懂,人人了然。
说的是隋军攻陈的时候,后主吓得魂不附体,打算逃匿,完全不管臣下的劝阻。连他都这么软弱,何况群臣。军队一哄而散,城内文武百官皆遁,朝堂为之一空。
隋军排闼而入,从宫中的一口枯井中捉住后主、张丽华,押到韩擒虎帐下。罗教习感慨说可惜啊,后主没有死在那口枯井里,要不然还体面一点,不用到长安去当俘虏。
当俘虏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