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故友重逢(下)(1/2)
有一天师师正在街上经过,看到一张榜文,上面说为了筹措军资,特号召城中有才艺者汇聚一处,举办一场“义演”,也算为朝廷、为国家略尽绵薄之力。
师师本来就是汴京当日的大名人,有些流寓镇江的汴京老人儿甚至还能将她在街上认出来,可是师师一概加以否认,她只以吴语对人,加上“李师师在粘罕军前自刎而死”的传闻早已尽人皆知,对方也就不去细究了。
此番“义演”,师师还是很想出一把力的,为了低调行事,她开始请了人来教自己用吴语小唱,才十几天的工夫,师师居然就学得有模有样了。师师兴奋之下便报了名,通过了初步的筛选,最终参与了于十月间举办的一场“义演”。
义演的地点位于镇江城里一座有名的酒楼望春楼之中,虽然义演已经举行过一场了,可这次依旧人员爆满,把个酒楼内外挤得水泄不通,毕竟不须多少银两也是可以进来观赏的。
此时恰值月圆之夜,酒楼内灯火明灭,待到师师上台时,只见她手上拿了一把精致、轻巧的团扇,时不时遮住粉面,就这般在半显半隐中吟唱起来。美人执扇,裙裾飘飘,虽则师师已多年不怎么唱了,可她到底精擅此道,再加而今历事既多,伤时感事,情感愈发浓挚,镇江诸人似从未听得如此仙音,台下众人皆一时为之倾倒!
师师自报家门时,只说乃“汴梁王氏女,夫已随军远去”,而且还在脸上涂了厚厚的脂粉以免被人认出来。因此当她唱过几曲后下了台去,便有看客议论道“果然不愧是旧京来的,风气熏染,到底是第一等人物!”
师师听得酒楼内大家纷纷慷慨认捐,心下欢喜,正要去看个究竟,哪知一位先生出现在了她的面前。那先生约摸四五十岁,一袭青衫,,头戴四方平定巾,似有些落拓,只是丰神雅淡,定非俗流,而且似曾相识。
“敢问姑娘,你可识得那大名鼎鼎的小唱第一李师师、李夫人?”先生上前拱手道。
听其言,观其貌,师师不由大惊道“尊驾可是朱希真朱先生?”
这一回师师说的是汴京话,那先生眼中顿生光彩道“啊?莫非,莫非你就是?”
“此处不是说话的地方,朱先生,咱们到雅间中去吧!”师师于是带着这位先生到了楼上的一个雅间中,又亲自为他斟了茶。
眼前这位先生便是当日在丰乐楼聆听过师师小唱的洛阳名士朱敦儒,他也因战乱流落到了江南。没想到大名鼎鼎的李师师尚在人间,朱敦儒唏嘘道“真没想到你我今生还有再见之日!刚才我听见你唱的,便觉不凡,勾起了我的满腹愁思,因而好奇来相询!没想到你竟是李夫人本人,满天下都以为你已不在人世了呢,这回好了,原来是故友重逢!”
“是啊,他乡遇故知,真没想到能在这里遇到先生!”
“当年汴都之盛,不才错身其间,恍如前生之事,真不堪回首!”朱敦儒流下泪来,“在不到三年中,敌虏三次入据西京,很多百姓都被掳走,敌虏又纵火焚城。当年那个以园林之精美、牡丹之繁复驰誉天下的洛阳城,早已到处是残烬断瓦、颓垣败屋,真是‘地近蓬蒿堆白骨,巷无人迹长青苔’……”
“汴京又何尝不是如此,祸患积于忽微,终于一发不可收拾……”师师伤心地哭了一会儿,待止住了泪水,“先生,今日咱们不说这些伤心事了吧,如今我国人奋起,总有报仇之时!”
师师便跟朱敦儒讲了讲自己如何未死及一路南下的情形,朱敦儒感佩道“夫人深明大义,不辱于敌前,而今又为募集义资出力,当真是巾帼之杰!可惜美成先生已经作古,无人能写出那般千古绝唱了!”
“呵呵,先生何必谦虚,先生词风雅俊,人所不及,‘诗万首,酒千觞,几曾着眼看侯王’,何其快哉……”说到兴致处,师师不禁拍案,“先生千万别再叫我‘夫人’了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