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章:开封城破(2/3)
有谋,不早点解决此人,恐会式为心腹大患。
早在金军南下不久,皇帝赵桓一边传檄天下兵马进京勤王,一边又命康王赵构到金营求和。
康王赵构到了磁州,在磁州城外碰到了前来迎驾的磁州知州宗泽,宗泽对其劝道“肃王一去不回,敌人又诡辞召大王,希望不要去。”
宗泽是主张抗金的大臣,他的本意是不希望赵构去金营议和。
可康王赵构身边,还有一个朝中大臣,反对宗泽阻止康王去金营议和,而这个大臣之前向朝廷提出了坚壁清野的战略,结果现在又要去金营议和。
为了支持朝廷抗金,很多老百姓的房子,都因为执行坚壁清野被拆掉了,现在听到又要议和了,老百姓不干了,十分愤怒的对这位大臣进行了围殴,活活将此人给打死了。
康王赵构被吓到了,他也怕被围观的百姓打死,那里还敢提去金营议和的事。
康王赵构也觉得宗泽说的有道理,害怕一去不回,于是转身想回京城开封,他觉得还是京城开封比较安全。
当时到处都是金国的骑兵,曾有数百名骑兵到磁州城下,追踪赵构的行踪。
汪伯彦马上用帛书请赵构回相州,汪伯彦亲自背着装弓箭的袋子,他的部下在黄河边迎接赵构。
赵构深受感动,慰劳他说道“以后见到皇上,一定首先推荐你做京兆尹。”
汪伯彦从此成为赵构的心腹,深得赵构信任。
赵构率兵渡河,谋划将去哪里,人人说的都不一样,汪伯彦独自认为非出北城门渡过子城不可。
赵构听到汪伯彦的话大为高兴,认为他说的很对,于是从北城门渡过子城。
赵构渡过子城后,由大名经过郓州,济州,抵达南京商丘。
赵构所部之人都是些乌合之众,形势屡屡危急,依赖汪伯彦的调护才得以安全。赵构回京后,奏请朝廷让汪伯彦担任集英殿修撰。
公元1126年,靖康元年闰11月,赵构接到皇帝赵桓,命人从开封送出的蜡书,设置天下兵马大元帅府,任命汪伯彦为副将。
皇帝赵桓让他招募军队,起兵勤王。钦宗皇帝可能也看到别人终究靠不住,还得靠自己的亲兄弟。
于是,赵构就在相州建立元帅府,开始招兵。但是,把老百姓训练成合格的军人,是需要时间的。
游牧民族政权的战争成本低,打仗几乎不用花钱,而且还能挣来钱。
他们一入中原,马过长城,一路打一路抢,回到草原上就发财了。而中原王朝战争成本太高,部队需要军饷、粮食、被服、武器等。
另外,即使宋军也去抢,可游牧民族逐草而生,全套家当都随车而行,人一走,还有什么可抢的?这等于花了钱报销不了。
宋钦宗赵桓让赵构当天下兵马大元帅,也就是给了一个空头衔,没有实权,没有粮饷,他怎么招兵?
况且,像那十几万守河的兵,招来又有什么用?
赵构好不容易凑了万把来人,准备奉旨勤王,由宗泽率兵先行。
当赵构正要率领本队出动的时候,皇帝的圣旨又来了,又是藏在蜡丸里,是密使藏在头发里带出来的。
圣旨里说现在正在跟金国议和,先别着急勤王,缓一缓再说。宗泽等忠臣都义愤填膺地说,这个密旨是假的,不可能是皇帝的主意,得赶紧出兵。
不过赵构明白,仅凭这一万多人去解汴梁之围,肯定是羊入虎口,有去无回,也就是再搭上万把条性命罢了。
一时间赵构没了主意,沉吟不语。这时汪伯彦对宗泽等人说,你们有什么证据说圣旨是假的?我们要依旨而行,既然皇上不让去,咱们就得在这儿等着。
汪伯彦认为可以。宗泽说“”金人狂妄奸诈,议和是缓兵之计;如果相信他们,后悔也来不及,应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