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3章 厉兵秣马(1/3)
中国外交部发表声明,指定张汉卿为朝鲜战场全权代表,所以联合调查团直接从海上来到大连。自从张汉卿来到这里之后,它已经是各方活动的中心,现在国联这一拨人马也要来之后,立刻成为国内外关注的焦点。
在等待的时间里,张汉卿也没有闲着。从齐亚诺带来日本人对于休战的条件他就知道,这件事没有善了,要想日本人真正提出停战,不打疼、不让他觉得无法持续战争是不行的。
和日本还很有得一打。所以在此期间,他反思了中国陆海军的表现,并据此作出许多改进。尽管他有穿越的优势,但是毕竟在前生没有真正接触到军事,很多事情,还是纸上谈兵的居多。
过早地倚重海军航空兵就是一例。要不是渤海舰队的飞行员们忘我的牺牲精神,要不是王小虎致命一击得手,张超把握机会能力超群,打掉了“出云”号并极大震慑了日舰,这时候的他,恐怕会在焦头烂额中给渤海湾各大城市补窟窿了。
战前已经预料了日本海军对中国沿海城市的肆虐,所以尽管牺牲了将近五个中队的优秀飞行员,这一切都是值得的,也是对中国最好的结果。
张汉卿的反省便是自己思维过于超前,而没有深刻地认识到这个时代的航空兵的能力远远不能和他后世所在的时代相比。
飞机和万吨级大舰的价值比,在这个时代是千分之一,而后世只有二十分之一,所以尽管大方向正确,要走到这一步还需要很长的一段时间,至少要让飞机的水平上升一个大台阶才行。所以他的修正是在未来补上203大舰炮这一课,当然不用矫枉过正。
坦克也是这样。尽管有正确的理论方向,中国坦克在关东州战役中也有出彩表现,但是三成多的战损(其中大半为抛锚)率实在不敢恭维它的效用,这才是一仗而已。
而且t20出奇小的坦克炮口径(57)、几乎不堪一击的装甲、比步兵全速奔跑快不了多少的速度,真不敢相信他还对未来的德国纳粹三杰理所当然地吹嘘坦克的作用、而三杰则虔诚地认可他的理论!
在朝鲜战场上,由于山地奇多,步兵依托简易工事就能轻易地阻挡坦克的行进。而t20坦克57口径威力太小,甚至比不上37的步兵炮,威力稍嫌不足,对坚固工事吃力,装甲厚一点就没辙。
不是不想换大口径炮,而是因为之前工业基础太差,动力水平低下导致推动小炮都已经相当吃力了。这也导致这款坦克体型狭小,所以空间也小,更谈不上乘员的舒适性,无法接受连续作战,这也是入朝后几仗都不见这种大功臣的原因之一。
t20还暴露出弹药与步兵不匹配的问题,这增加了后勤难度,在战争紧张期间与炮兵无法共用弹。考虑到未来大规模装甲战的要求,需要装甲步兵、坦克兵、炮兵未来能够协同一体作战,建造通用大炮便已提上日程。
距离t20设计之初已经过去五六年了,国内早已研制出更大功率的柴油机,秦皇岛机械研究所(坦克研制工厂的代号)也早已设计出体型更大、装甲更厚、重达25吨的新式品种27式。
因为张汉卿未预料到战争来得这么快,也知道二战时坦克技术的突飞猛进,为了避免生产过多的过时武器并把有限的经费挪给发展经济之用,这种坦克只生产了一辆。
现在张汉卿后悔了。国防工业,有些东西无法讨巧,更好的装备,是因为在大量的实践中发现不足持续改进而成的。所以在关东州之役的当晚,他就下令新式坦克开始换装75大炮以在可能的情况下工事中常见的75以上火炮,达到步、炮通用。
闪电战或者陆军装甲化的巨大现实障碍,就是炮兵的使用。但是前人(还是算后人?)的经验表明在没有伴随火炮和步兵的情况下,单单坦克的战场生存率并不高。因为在坦克发展的过程中,反坦克炮、更坚固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