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技术的限制(1/3)
也就是说,能在秘境独立自主,称霸一方,这个王族王室肯定不缺乏实力,也有狠劲,自己如果现身,很可能羊入虎口啊。
而且,这种世代久居上位者,只怕世界观早已扭曲了吧。
王剑曾经认识过个归国留学生,此人在部门实习一段时间,成功跑路中央某部委打下手,算是技术官僚里的佼佼者,不过,却是极其吐槽那些印度同学。
在其说法里,这些印度同学本质不坏,起码不是作奸犯科的那种人,但是先天性的自我感觉良好,却是没有错的。
要知道,秘境人脱胎于汉代,从这些甲士身上,就可以看出深刻的华国特色传统。
在封建王朝的思想中,皇帝是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拥有这个国家的所有权,全天下都是皇帝家的后花园,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朕即天下”,表面上看这句话很牛,但大臣们一解释就变味儿了。历代大臣对“朕即天下”的解释是“皇帝的事儿,就是天下的事儿,天下的事儿,就需要天下人来管。”皇帝和谁谈恋爱,要管;皇帝和谁结婚,要管,皇帝盖房子,要管,皇帝立谁为太子,那就更要管了。上班有大臣管,下班有太监管,就是回到后宫,要再有个贤明的妃子,还得管,这样是能为所欲为吗?
但是,这得是一套成体系的制度啊。
古代皇帝治理国家讲究的是君臣共治,因为毕竟国家太大,事情太多,皇帝无论如何一个也忙不过来。这样就需要把手中的权力分出来一部分给大臣,大臣们用皇帝赋予的权力替皇帝办事,并维护皇权,但同时也会对皇权形成一定的制约。
一般来说,关于国家日常事务的处理每个朝代都会有一套严密的程序,皇帝处理事情也必须遵守这些程序,否则就会有大臣站出来反对。这些站出来的大臣,我们通常称其为忠臣。
比如皇帝要任免某个官员,就必须有合适的理由,并且符合朝廷的官员任免制度,否则就会有大臣反对,导致这个事情流产。如北宋仁宗时期,宋仁宗一次想提拔自己最宠爱的张贵妃的伯父张尧佐为节度使,就遭到了以包拯为首的一群大臣的反对,最终也没有提拔成。仁宗对张贵妃说“你只知道让你的伯父当节度使,你不知道包拯是御史吗?”
在官员队伍中还有一种官员叫言官,言官的主要职责就是给皇帝进谏,对皇帝的不足之处给予指正,说白了就是专门给皇帝挑毛病的。言官们只要发现皇帝有不合理的地方,立刻就会站出来指正,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想可以。一般来说,越是圣明的皇帝,受到的管束就越多。
技术进步会让管理扁平化,排除中间层赚差价。这样上头的指示能直接下给基层。
但是在古代,真的不行啊。
有一个问题,就是体系的复杂性。
三个人组队,可以随机应变,遇事商量。谁是牛人谁是草包一目了然。可是人数一旦多起来,就麻烦了。人数多起来,我们就只能设置一些简单而通行的规则,让大家照此办事,否则就乱了。
朝廷制度,程序也不过是重复了一系列简单地操作和原则。这个规则,包括一整套固定的接客收钱手续,包括了不得拒载等等。然后考核标准也是一视同仁的。
一旦大范围破坏了这些规则,会如何呢?那就是体系的解体。
也就是说,复杂系统的管理,只能在简单可行的规则范围内才能有序。虽然可以偶有例外,但绝不能泛滥。而皇帝“为所欲为”,本质上就是增加规则的复杂度,给规则增加更多的例外。
技术扁平化了,也未必是好事。
哪怕某位运输大队长固然由于技术进步可以直接给士兵下达指令了,乃至还能空投手令,然而他一微操就失败。不是因为他的命令不被贯彻,而是因为他的命令破坏了规则的简单可行性。
所以皇帝必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