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第一大金主(1/2)
下午3:09,办公室中的蒋一帆仔细审核着杨秋平发来的红水科技《招股说明书》(初稿),两三分钟后不禁将鼠标朝前远远推了出去,差点掉在地上。
公司介绍那个段落,他已经删掉的“全球首家”四个字,又被加了回去。
微信里的杨秋平发来了一个委屈的表情,“元斌哥要我加回去,说其他家的产品注册名称里都没有‘胃镜’两个字……”
“知道了。”蒋一帆简单回了一句。
蒋一帆之前在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系统查询发现,日本企业于2003年就其旗下名称为“胶囊内窥镜”的国外专利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专利,获得的优先权号、优先权日为2002年3月8日。
随后该公司又于2004年4月就其旗下名称为“胶囊内窥镜及胶囊内窥镜系统”、“图像显示装置、图像显示方法及图像显示程序”、“图像处理装置、图像处理方法以及图像处理程序”等胶囊内镜一系列国外专利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专利,优先权日均为2003年4月25日。
专利优先权的目的在于,排除在其他国家抄袭此专利者,有抢先提出申请,取得注册之可能。
除了日本公司外,国外多家巨头在胶囊内镜及其相关领域的专利均远远早于红水科技等国产胶囊内镜厂家。
相比之下,红水科技目前的14项发明专利中,基本是针对磁控胶囊内镜系统被分解后的部分环节,单独申请的专利。
蒋一帆还注意到一个细节,红水科技等国产厂商所采用的通过永磁体等磁性控制的胶囊内镜系统,早已在2005年就被韩国科学技术研究院申请了专利优先权,名称为“胶囊式内窥镜控制系统”,优先权日为2004年6月21日,而红水科技2012年5月所申请的“内窥镜控制系统”专利实为仿制核磁共振设备的“太空舱式”外观设计专利。
众所周知,外观设计专利只对产品的形状、图案或其结合以及色彩与形状、图案的结合所做出适于工业应用的新设计,没啥技术含量。
蒋一帆慢慢转着手里的笔,放下后打开电脑开始查资料。
胶囊内镜这个想法是1981年,被以色列国防部光电部门工作的机械工程师gavriel iddan和消化内科医生eitan scaa首次提出的。
世界上首例正式商业化量产的胶囊内镜正是来自以色列,其获得了fda认证并在世界范围内大规模商用。
ivenn公司生产出一种名为“2a”的胶囊状内镜。同年8月,该公司又推出了新系列产品,用于人体食道检测和肠道检测。
此后,日本、韩国分别于2002年和2003年相继宣布研制出磁性控制、实时检测并能够检查从食道到大肠整个消化道的胶囊内镜。
国内方面,2004年,来自西南地区的医疗器械制造商成功研制出了国内首款胶囊内镜,同年由著名消化内镜专家负责在4家医院完成了临床实验,并于2005年3月获得国家药监局颁发医疗器械注册证。
长达30多年以来,胶囊内窥镜从一个技术构想到成功商业化,以色列、韩国、日本和我国的公司都已经生产出具有竞争力的胶囊内镜并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应用。
蒋一帆想着红水科技究竟是凭借什么,可以短短几年间取得如此惊人的业绩,要知道胶囊内镜领域的国内外光学、医疗器械巨头,都经历了长达二三十年漫长的发展历程。
如此情况下即便在《招股说明书》中用“全球首家”来博人眼球,对于业内人士来说甚至不需要扒开,都知道是一地鸡毛。
“哦,胶囊内镜其实可以针对消化系统,当然包括胃了,这不是什么新鲜事物。”一个消化内科主任对姜瑜期说道。
“主任,这个这么贵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