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五章 李德章走了(五)(1/2)
傍晚还有一个群体活动,叫“点纸”。
需要孝子贤孙和外嫁女们全部参与,点完纸就可以开饭了。
亲戚们一般都坐在家里。
炕上摆的是炕桌,一米见方,地下是长条桌凳。
正屋正席那是给主家(上邦姑舅)准备的。
虽然李家上邦姑舅没人,但正席还需设置,由家里长辈或有名望的人来坐。
村亲都坐在帆布搭成的棚里。
饭桌椅也是长条桌凳代替,是从学校借来的。
一桌六人,分坐两边。
除了桌椅,包括锅、碗、瓢、盆、勺、筷、盔、笼、屉等都是借的。
甚至孝衣孝裤都是借的,只孝帽不会借,有替人戴孝的嫌疑。
农村办事宴,大厨都是乡厨。
说白就是比别人做的多一些罢了。
要说质量可没什么质量,当然质量还取决于主家的食材。
晚饭是豆芽粉汤炸油糕,管饱。
不过村人还是要脸面的,适可而止。
要是真的放开吃,主家准备的那些东西肯定不够。
不过没完没了的吃要被人笑话的。
笑话的目的也是维护群体利益。
婚丧嫁娶各种事宴,明天可能就到你家。
不过孩子们才不管这些,使劲造。
有的被大人活生生拖走了,这都是亲戚家的。
村亲一般一户就来一个人,毕竟大家都不容易。
上档次的大事宴,厨房分荤素两个。
因为只有一个硬菜(农村把荤菜称呼为硬菜),厨房也就只有一个。
代东的王得用把端盘的、洗碗的和做饭的帮忙人等召集到一起。
开了一个小会,强调了一下纪律。
要求厨工保证饭菜质量。
炸糕要热和软,汤不要太稀了太咸了,豆芽不得有生豆味儿。
要求端盘的及时上菜和汤糕。
端盘时不得吸烟,以免烟灰落入饭菜。
不得咳嗽,眼观六路,不得与客人有碰撞,以免污了客人的衣服。
手脚麻利,及时收拾吃完的碗筷。
更不许偷吃盘里的饭食。
本地有个歇后语“王小二端盘子了——忍受不住肉丸子了”。
可见肉食的珍贵和纪律的重要性。
要求洗碗的做到及时清洗,碗筷干净,最少要淘一遍。
这个年代帮忙的做不好代东是会骂的。
而且大家基本会听,毕竟关乎面子。
端盘和洗碗的基本是同姓家人。
做在前吃在后,和主家是同心的。
厨工一般是帮忙,毕竟一个村就那么几个做饭好的。
这些人往往和王得用也算搭档,指挥起来容易了很多。
再说,像厨工和代东及家人长辈。
事宴前专门由主家请吃过,商量工作细节。
事宴后还要请这些人吃一顿,叫“谢人”。
符合此地“前请后叫”的规矩,所以大家做起来都很用心。
按照规矩,上菜前带东的要说几句。
只听王得用拖着调喊道。
“客人们,请注意,好宴席,马上开,先上中筷,后上凉菜,再看看客人们的穿戴……”
接着对客人大肆表扬。
代东的就得这样,在取得下属相助的前提下,也要寻求客人的认同。
接着端盘的先用肩头蓝白条纹相间的新抹布抹了桌子。
放了一把五颜六色长短不一的筷子,那是各家借来的。
再端上唯一的凉菜黄豆芽,盘子也是豁沟打牙(盘沿参差不齐)。
当然也是这帮食客自己啃得,说不上就是哪个食客家借的。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