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7章 为汉制法(2/3)
心”于《春秋》,通过对历史的褒贬,来行使天子的赏善罚恶之权,在天下无王的时代确立“新王”的秩序,所以春秋便是万世准则。
到了强华这,谶纬家门更结合公羊派的学说,开始了脑洞大开的发挥:
“圣人不空生,必有所制,以显天心。丘为木铎,制天下法。”
为谁制法?为已经无法挽救的周?为暴虐该死的秦?都不是,当然是孔子在天书中发现未来的天下新主,卯金赤汉了!
论证至此,一个逻辑严密的理论便脱胎而出,刘秀比前汉诸位皇帝走得更远,以天子身份,首次承认孔子“素王”地位,而反过来,有了孔子神圣加持,天书里指名道姓的刘秀,重新复兴大汉岂不是上天注定?
“古简有云,周寿八百,汉则有四百,今汉运虽因王莽、第五伦等辈窃国劫德而中道衰微,然大汉终将于东南复兴,再续社稷两百载。”
青龙殿会议的最后,强华做了提纲挈领的发言,这“汉寿命四百载”,古简上没有,是他随手加进去的,也不曾多想,只觉得必须让世人相信:刘秀的汉,不会像其余一样昙花一现般速亡,还有两百年国祚,都别慌!
会后,刘秀令强华,宣布图谶于天下,诸儒群臣咸呼圣德……
然而已经重新担任九卿中“太常”的邓禹,事后却忧心忡忡地拜谒皇帝,想把自己在青龙殿上不便直说的话告诉他。
然而才到殿堂外,就听到里面传出一阵呵斥之声。
“九江太守非圣无法,念汝初犯,暂不处置,且回去多读读谶纬,再来见朕!”
旋即就有卫士将一位大臣拽了出来,他狼狈得冠带都歪了,邓禹一看,却是九江太守桓荣——桓谭的族侄。
原来,这桓荣虽与桓谭各为其主,忠于大汉,但学术思想上,却受桓谭影响很深,他听说刘秀在都城大搞谶纬,心里一急,便赶来劝阻,刘秀正欲让强华以谶纬来决定观星的“灵台”位置,桓荣却直言:“谶纬非经,多荒诞之事,绝非正道,王莽因此而亡,还望陛下勿信!”
这却是在打青龙殿决议的脸了,遂被刘秀轰了出来。
桓荣见到邓禹后,又唏嘘感慨了一番:“王莽因信谶而亡,前车之覆,陛下岂能再犯呢?邓公还是再劝劝天子罢!”
邓禹应诺,但等他进了殿堂后,刘秀却已知其来此的目的,只对邓禹说道:“仲华都听到了?”
不等邓禹说话,刘秀就指着桓荣远去的方向道:“这是忠臣啊,朕要私底下给他升爵加封。”
原来刘秀什么都明白?那这几日,又为何要摆出对谶纬笃信不疑的姿态,任由强华等人胡闹?
“因为此事对朕有利,对大汉社稷有益。”
经过刘玄等“前任”们的折腾,刘秀无奈地发现,单纯的“复兴大汉”已经难以汇集人心了,看看彭城一役就知道了,虽然有刘植这等宗室中的好男儿英勇殉汉,但也发生了大批刘姓争先恐后投降第五伦的可耻行径。
刘家人都如此,更勿论旁人,淮南、江东的士人们,眼看刘秀两败两场,恐怕已开始生出别样的心思,对“汉旗还能打多久”产生了疑问。
所以,刘秀必须速速给出一个答案,既然在现实中受限于实力不足,难以反攻,那就只能从其他地方想办法……
搞谶纬就是个没办法的办法,虽然“拥刘复汉”的口号不响亮了,但亏得儒生们百年宣扬,孔子全知全能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试想,连圣人都为“赤汉”制法,还有谁敢怀疑刘氏统治天下的合法性和必然性呢?
而孔子援引古图,推集天变,为刘秀的“天命之子”身份背书,他必定能战胜第五伦,再不济,汉亦有两百载之寿,不至于速亡。这边有了圣人光环加持,反观北方的第五伦,却是个僭称五德,不顾儒统,离经叛道的家伙,士人豪强们,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