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李卫东要下海(2/3)
口编织机的确是挺便宜的。
“怎么卖这么便宜?这可是进口设备,虽然是二手,可也就用了一年的时间吧,竟然只卖三万块钱一台,莫非其中有诈?”
朱士聪是一年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李卫东还以为朱士聪嫌贵,于是开口说道;“朱书记,我这个价格已经够便宜的了!我给你透个实底,当初我买这些设备的时候,一台可是花了一万五千美金,按照现在的汇率,相当于六万多人民币。
这美金可不容易弄到手,国家外汇紧张,对于外兑的兑换也有严格的限制,这年头就算是手里有六万人民币,也换不到一万五千块的美金。
现如今,我一台设备孩子卖三万块,这可是打了五折啊!这也就是咱们运输公司要,我才给出这么低的价格,换成是别的纺织厂,我肯定不会卖这么便宜的。而且我相信,同样的价格,我卖给别的纺织厂,他们肯定会抢着要的!”
朱士聪仍然觉得,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情,肯定是有问题的,他有些犹豫的望着李卫东,沉吟了数秒,最终还是开口问道:“小李啊,三万块一台的价格,公司还是能够接受的。你把设备卖这么便宜,是不是还有其他附加条件,如果有的话,不如先明明白白的说出来。”
“要说附加条件嘛,也是有的。”李卫东点了点头。
“果然还有其他条件!”朱士聪反而有些心安,他开口说道:“是什么条件?”
“我一共有四台进口设备,要卖的话,也打算一起卖,所以总公司要买的话,也要四台设备一起买!”李卫东开口说道。
“就这些么?”朱士聪诧异的问。
李卫东想了想,随后开口说道:“除此之外,还有件事情要麻烦朱书记,我打算办一个停薪留职,还希望总公司能批准。”
“你要办停薪留职?不想再公司里待了?你这是打算下海啊!”朱士聪显得有些吃惊,语气中也有几分不屑。
“下海”在当时而言,还是一个比较新鲜的词汇。
八十年代,普通人对于“下海”这种行为,看法并不正面,国企职工和政府干部甚至很鄙视那些“下海”的人。
这主要是因为私营经济一直没有被正名,个体户的也缺乏社会地位。对于普通人而言,好好的干部不当,下海去当个体户,那是脑子抽筋了。
直到南巡讲话发表之后,“下海”经商才逐渐成为热潮,像是机关干部、知识分子、国企人员,纷纷加入到“下海”大潮。
正因为当时的人对于“下海”的看法是负面的,当朱士聪提到“下海”这个词语时,会感到吃惊,也会表现出不屑。
此前李卫东承包服装厂,虽然也算是一种经商行为,但毕竟还是在国企的体系下做事情。
可“下海”就不同了,那是脱离国企的体系,自己经营工商业,这跟当个体户的性质是一样的,只是规模大小的区别。
在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的时候,国企和事业单位的正式人员,“下海”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直接辞职,一种是办一个“停薪留职”,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后者。
选择停薪留职,一来是可以给自己留一条后路,万一“下海”失败,被海浪一巴掌拍回在沙滩上,也可以回原单位继续上班,大不了就是仕途受到一些影响,但不至于失去饭碗饿肚子。
选择停薪留职的第二个原因,就是保留一个单位的身份,这在八十年代更是尤为重要。
八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存在着各种鄙视链。
比如城市户口可以鄙视农村户口;比如国企职工可以鄙视集体企业职工;再比如有正式工人可以鄙视临时工;当然还有就是有工作单位的人鄙视个体户。
在这一套鄙视体系下,一个国企干部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