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9章齐鲁要地(1/3)
济南府城,为齐鲁六府之首,汉筑城,晋定邦,宋设府,始有今日之局面。
济南,因位于济水之南而得名,济水发源于河南,穿越山东而入渤海,与黄河流向大致平行,济水的地位在古代十分显赫,与长江、黄河、淮河并称为四渎,与五岳相对,沿岸许多城市也因济水得名,如济源、济南、济阳、济宁。
汉筑城,指的是西汉时,济南作为一个行政区划名词,第一次出现在历史舞台上,最初汉朝在历山之下,设置了济南郡,文帝十六年又以济南郡置济南国,景帝三年,济南王刘辟光谋反被诛,国除为郡。
晋定邦,则是在西晋时,济南郡治移至历城县,此举确定了济南的基本轮廓,原本的济南郡治是在东平陵,也就是章丘平陵城,东汉末年,曹操出任济南相,就在这里当值驻骅,西晋时,五胡乱中原,爆发了永嘉之乱,原郡所因匈奴大举南侵而逐步荒废,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济南郡迁到历城县当值,沿用至今。
到了宋代始设府,宋徽宗政和六年,原齐州升为济南府,治所设历城,此为府治之始,齐州亦为一名城,唐朝诗人李贺《梦天》诗曰“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齐烟九点即由此诗句演化而来。诗中齐州本指中国,又因济南古称齐州,便指济南。
至金代,这里仍置济南府,属山东东路,此时,在城北开凿了小清河,直通至海,使济南成为重要的盐运集散地,对后世本地经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金元之际,济南仍是文化繁荣之乡,当时大家元好问曾写下“羡煞济南山水好”、“有心常做济南人”等颂扬之词。
但当时济南并不是山东地区的政治中心,山东地区的概念,形成于金代,金人设置山东东路及山东西路,东路治益都,西路治东平,后来济南因其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取代了益都和东平,成为本朝新成立的山东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及按察使司驻地,济南遂成山东首府,延续至今。
自济南成为省城之后,气象不同往日,主要体现在辖区和府城规格上。
辖区方面,本朝济南府的范围非常大,济南府下设四州二十六县,如今的泰安、莱芜、德州、滨州的大部分都归济南管辖。
府城规格方面,作为山东省会,齐鲁六府之首,济南府城的规格远超历史上的汉历城县城、晋济南郡城、唐齐州城和宋代济南府城,为齐鲁第一。
在本朝之前,济南的城墙是土城墙,太祖洪武四年,朝廷对济南城进行了一次大规模整修,将原来的土城墙变成了砖城墙,并将其加固加厚,这就是济南府城修建的开端。
当时修建的济南城,周长十二里四十八丈,高三丈二尺,也就是其城墙高近十一米、阔约十七米,护城河阔十六余米、深十米,城上有垛口三千三百五十个,还设有角楼、敌台、炮楼数座,这种高大厚实的城防堪称固若金汤。
府城有四门,其中东门叫做齐川门;西门叫泺源门;北门为汇波门;南门叫舜田门。其中,南门居中,北门偏东,东门偏北、西门偏南,俗称四门不对,这在风水学上有聚财纳气的作用,老济南有句谚语叫做“四门不对出王位”,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四门中,北门作为水门,是不通行的,其余三门分别修有瓮城,有驻军看守。
这四大城门环绕的区域,就是名闻天下,人口数十万的山东济南府城。
可以说,经过这次大规模整修,济南城的格局大致确定,新建的济南城,包容大明湖、巨大的德王府和省、府、县三级政府,以及军卫、仓廒与庙宇、商店、民居等,在当时省会中是名列前矛的。
当年靖难期间,燕王朱棣起兵,他率领大军从山东大举南下,所向披靡,但就在济南城下头破血流,吃尽了苦头,差点就完蛋了。
济南府它的城墙是齐鲁六府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