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7章 自学成才(1/2)
可能是文化的同源,或者潜移默化的影响,普通人对于国画的审美能力,一直保持不错的水准。
对于画中意境什么的,更不会陌生。
所以白叶的竹画,一群人看了根本没有半点审美隔离,相反轻易就把握住了其中的韵味。
就像虞驰,在画中看见了风声一样,旁边围观的人群,在看到图画的同时,也仿佛看见了,有一阵风在画中吹了出来。
这就是风竹的意象。
这画具体有多好,大家也说不上来。但是瞧着,确实不错,他们自然不吝于溢美之词。
人群的夸赞,白叶自然听在耳中,他淡笑了下,也没有谦虚的意思。因为这幅竹画,那是真的好。
历代以来,画竹的人很多,但是历代竹画名家,却屈指可数。
原因很简单,画的人多了,人人都会,大家都在钻研,如果水平不够突出,也彰显不出高下来。
就是这个原因,注定了竹画易学难精,出头困难。反过来,如果画得出彩,就很容易成名。
比如说现在……
在密集的人群中,几个有几分儒雅气息的老人,他们在观赏了白叶画的竹子之后,相互对视了一眼,也有几分惊讶之色。
这几个老人,自然是本地的名流。
自古以来,地方的名流,基本是由几类人构成。一是乡绅,二是土豪,三是文人。
乡绅土豪什么的,也不必多说,他们再有分量,也缺少了话语权。所以掌握了笔杆子的文人,才是影响舆论走向的基石。
当然,古今文人,自然有所不同。古代的文人,那是后备官员,自然受人尊崇。现代的文人嘛,多数是作家、书画家、评论家之类,他们的影响力,大不如前啦。
当然,哪怕是现在,在一些特定的小圈子中,说话比较管用的,还是这些文人。从一开始,白叶的目标,就是这些文人。
其实白叶也不知道,竹山有没有这类人的存在,但是有的几率肯定很大。因为他很清楚,文人之间的交游,不是在酒庄饭店,就是在名胜古迹中。
一次遇不上,两次三次,总会碰上的。显然他的运气不错,一次就遇上了,不需要再折腾。
在白叶继续画画,充全细节的时候,一个老人忍不住惊诧道“这竹子,感觉……自成一派啊,完全没有名家的影子的。”
对此,其他人不自觉点头,认同这个观点。
要知道,今人学画,特别是画竹,基本是遵循古人的路子,从开始的学习、临摹,再到后来的……没有后来。
每个画家,在师古的同时,最可悲的是,打破不了古人的桎梏,一直生活在古人的阴影中。
创新难,难于登天。
这也是为什么,历代名家稀少的原因。
许多人画了一辈子的画,都是在学习别人,画中到处是“匠气”、“套路”,评论家一看,表面恭维几句,实际上回头嗤之以鼻。
就类似于,一篇文章的句子,处处都是摘抄名家名篇,看似花团锦簇,十分好看。然而这样的文章,糊弄外行人可以。在内行人眼中,却相当于裁缝,不值一哂,没有意义。
只有突破了前人架构,拥有了别人没有的东西,才有资格称为名家,流芳百世。
这一点,很难,非常难……
特别是艺术的发展,一直在不断的积累中。
千年的底蕴,历代聪明人那么多,各个方向,各条路子,肯定有人研究过,实践过。凭什么,他们不行,你能行?
所以大家不行,十分正常。
当然了,这是失败者的自我安慰。
几个老头,就是这种失败者。他们居住当地,自然没少来竹山参观游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