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7章 驭民之术(2/3)
的人,和百姓打交道,这也是“中华学堂”的根本。”
关于学生的前途,王松并没有完全说明。那就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方面的人才,这些才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他需要这样的科技人才,即便是儒学也是实学,以便让这个时代在他的手里有序、有力的发展下去。
吏治清明。他希望“中华学堂”出来的学生,以后会成为社会的一股清流,把中国这种千年形成的浑浊官场洗濯一番。
在权力决定一切的社会里,裙带关系在官场上盛行,很多人引以为荣、不以为耻。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一直是中国官场的常态。
就像大宋,王安石的改革派和司马光的保守派,最终演化成了党争。
王安石打击保守派,乌台诗案,一大批反对派成员被贬斥。司马光执政,又将新法官员全部贬谪,同时将推行了近20年的新法尽数废除,此为“元祐更化”。
公元1086年,司马光、王安石同一年去世。党争反而愈演愈烈,国家政策摇摆不定,国事日非。就像历史上的靖康之耻,投降派、主战派轮番上台,最终导致了国破君亡的可悲惨剧。
两河无主之地,正可以大肆推行这“中华学堂”。一旦事成,便可以和行政学堂无缝对接,足可以改变两河教育的现状。
“相公,宣抚司若是不开科举,恐怕会冷了天下士子之心。”
“开科取士,一年不过一二百人,最多不过四五百人。两河“行政学堂”,再加上招贤纳士,至少已是千人。要说冷了天下读书人之心,恐怕言过其实吧。”
王松哈哈笑了起来,神情也变得严肃。
“若是只想当官,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甚至以权谋私,中饱私囊,大宋朝廷哪里可以混混,在我宣抚司治下,想都别想!”
李若虚心里一惊。大宋朝廷不抑兼并,不限官员经商,不惩处贪污受贿,官员上下其手,个个富的流油。到了王松这里,要讲究吏治清明,这些旧派的官员,很多人因循守旧,不与时俱进,恐怕要栽跟头。
“相公在两河垦荒屯田,兴办实业,编练新军,安抚教化,虽是功在千秋,然这兴办学堂,开启民智一事,似乎颇有不妥。”
“哦,李公有话直说,在下洗耳恭听。”
王松不由得一愣。看来对义务教育这件事,李若虚有不同的意见。
不过,他并不是独断专行之人,李若虚性烈如火,直来直往,倒是和谨小慎微的马扩、黄纵几人互为补充。
“相公虽是文韬武略,但未必博览群书。相公可曾观过商君书”
王松看着小心翼翼的李若虚,哈哈大笑了起来,也瞬间弄懂了他话里的意思。
是战国时秦国名相商鞅所做,也被列为天下第一禁书,历朝历代只能是太傅教太子的教材,只有历代君王和准君王才能读到。
想不到这李若虚,竟然也读过此书,而且还对这些邪术如此推崇。
“原来李公也知道商鞅的驭民五术,而且是情有独钟啊?”
商鞅的驭民五术,壹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壹民就是愚民,五术为历代帝王王霸之道,以此为不宣之密。
闭塞试听,让百姓愚昧无知;让百姓整日劳作,耕作不息,没有精力胡思乱想;民辱则官尊,百姓尊严全无;严苛赋税,百姓终日在温饱线上挣扎,人穷志短,易于控制。
这便是弱民之策,和真正儒家思想的“有教无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比起来,实在是惊心动魄、丑恶不堪。
这不由得让王松想起了后世的“总缺三两银子”的典故来。
,记载了清朝乾隆时期的数据中国农民一直以粗粮、青菜为主,偶尔能吃一顿鸡蛋,除节日或特殊时间,肉类很少出现在餐桌上。
当时,中国一个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