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2章 少年中国(1/3)
北面的战事如火如荼,“夏季攻势”已经结束。借助于“闪电战”的迅速,以及夏日的炎热,在燕山府和西京的女真大军反应过来之前,攻城略地,恢复了三镇。
如此炎热的天气,女真大军大概率不会南下,除非,马背上的女真勇士不再怕热。
北地战事继续的同时,民政上的改善也是同步进行,而诸事之首,就是宣抚司推出的义务教育了。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才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基本,而人才从那里来,则是出自教育。
实干兴邦,空谈误国,用这句话来形容宣抚司目前的所作所为,再也恰当不过。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出掌握实学、经世致用的有用之才,而不是只会谈诗作词、夸夸其谈的无用之辈。
不尚空疏,务求实用之学问。军队需要职业军官和军人;发展工商业,尤其是工业需要“术业有专政”的工匠和技术人才;而贯穿其中的知识则是实学,比如算学、地理、农学、财会、刑法、律法等专业知识。
这便是两河新建学堂,兴办义务教育的初衷,两河需要专业的人才。
不过,宣抚司废除科举取士、改以新式学堂、兴办教育的风声不胫而走,很快在民间引起了轩然大波。
“新式学堂,义务教育。”
王松说出这话的时候,堂中的几人都是一阵惊诧和喧哗。
“各位,你们说,大名府中,不读书的孩子多吗”
李若虚一愣,随即叹道:“民生多艰。金人肆虐两河、河南、两淮、陕西,即便是江南各处,也是糜烂不堪,难民无数。百姓吃都吃不饱,哪还顾得上读书啊!”
王松深深点了点头,沉声道:“李公所言甚是,本官是明白这其中的苦处了。”
他看着懵懂不知、错愕的众人,沉声道:“本想让这些孩童上学堂,心中有些想法,还望李兄多多指教!”
李若虚肃拜道:“相公只管名言,在下洗耳恭听。”
“义务教育,整个两河之地,613岁,相公莫不是在痴人说梦”
王松的话刚一说完,李若虚的眼睛一下子大了起来,旁边的黄纵、郭永几人也是目瞪口呆。
李若虚遗憾地摇了摇头。看来,商鞅的驭民五术,王松是彻底要弃之如敝履了。
“李公,痴人说梦,岂是我王松所为。要想“富国强兵”,就必须兴办教育,发展军事。教化司,不如改为教育司,职责所在教化育人,开启民智。你意如何”
王松自然知道“教育强国”的道理。只有大力地推进国民教育,增加教育上的投资,几代之后,不仅能成为世界强国,也许会统治世界的未来。
“相公,两河之地,民众四五百万,适龄学童当在八九十万。每所学堂千人,也得百所左右。光是要建的学堂,就是天文数字。”
郭永吸了口冷气,咂舌不已,他也为王松的这个计划震撼不已。
“就说这学生的桌椅,两人一套桌椅,就是四五十万套。书籍、教师、所需用度,相公可知这得多少银子吗?”
黄纵怔了片刻,也是加入的进来。
“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义务教育办下去。”
王松沉声道:“房屋可以选择官府的旧宅和名下屋苑,桌椅板凳也是一样。所费只是书本,先生薪酬。花费虽然不菲,但无论如何也不会伤筋动骨。”
人才的匮乏,使得军队的素质一直没有质的改变。也正是因为人才的缺乏,使得火器开发进展缓慢,来来回回还停留在那几个直炮筒上。
而这人才的匮乏,正是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以大宋现在的文化科技,只要在教育和科技上加大投资,结果会让人非常期待。
“各位,教育之重要,非短期能看到。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也许有生之年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