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五章 《探索》(1/4)
自从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发达国家长期把持着自然科学领域的学术话语权。
特别是西方的顶级期刊,更是一骑绝尘。
二战结束后,英文更是成了学术界的通用语言,几乎所有有重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都是用英文发表的。
《自然》、《科学》这两大顶级期刊就不用说了,它们旗下的很多子刊在各个细分领域都有超一流水准。
此外,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细胞》、《柳叶刀》、《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等刊物。
物理学领域,有《现代物理评论》、《物理评论快报》等。
数学领域,有以《数学年刊》为首的四大顶级期刊等等。
化学领域……
……
各个领域的顶级学术期刊,基本上都掌握在西方国家手中。
也就近年来随着中国科学的快速发展,国内才渐渐冒出了几个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期刊。
其中知名度最大的莫过于由中科院主办的《国家科学评论》。
作为中国首个英文版综述性期刊,《国家科学评论》自2014年创办以来,影响力逐年上升。
影响因子由创刊时的80,到如今已经突破了20。
即使在全球综合性期刊中,也是排名前五的存在。
唯一的有些遗憾的是,因为西方学术话语权的问题,这份期刊主要发表中国各学科的代表性科研成果为主,很少发表国外学者的论文。
而且这份期刊本身的宗旨便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
主要目的,还是在吸引国际科学界更多地关注中国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活动,促进学术交流,增加中国重要研究成就在国际科学界的显示度和影响力。
在庞学林看来,如今的期刊生态,并不符合当前中国的学术地位。
一方面,学界里各个学科的顶级期刊都有自己的圈子。
如果你从没发过顶级期刊的文章,同时你的论文合作者里也没有发过的,那么你在这个期刊上被录的概率极小。
除非你的文章的水平实在远超该期刊文章的平均水准。
然而,能在顶级期刊上发表的文章,平均水准能有多差?
学界就和武侠里的江湖有点像,是一种类似于门阀共和的松散组织,而顶级期刊的文章则是该组织的核心利益之一。
所以对于“圈外人”一定程度的不公正是肯定有的,毕竟发顶刊文章对评职称,申经费等切身利益都有直接影响。
因此,作为中国学术界的头面人物,庞学林需要一个能够为中国学者服务的顶级平台。
这就是他希望创办一份全新期刊的原因。
通过这份期刊,增强中国学术界在全球的话语权。
而且作为一个能够穿梭在各大科幻世界的幸运儿,庞学林很清楚,随着时间的推移,自己以及自己手下的团队,做出的成果将会越来越多。
迟早有一天,钱塘实验室、江城高等研究院、江城大学、西湖大学等,将会成为全球科研圣地。
因此,即使为了自己手下的团队着想,庞学林也必须搞出一个可以媲美《自然》、《科学》的学术期刊来。
“庞教授,这份期刊的名字你想好了吗?”
曹源好奇道。
庞学林笑了起来,说道“还没呢,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曹源沉吟片刻,说道“就叫《发现》怎么样?英文名《disvery》……”
李长青说道“恐怕不行。”
“为什么?”曹源不解道。
李长青道“我记得《disvery》这个名字,被印度的一家学术期刊给提前注册了。”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