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2/3)
心纸,澄泥砚,徽墨,湖笔,都是从当地采买回来的好物,客官要不要瞧瞧?”
王珣家中有许多笔墨纸砚,大多是黛玉贾母等人给的,都是豪门官宦人家专用的上等之物,并不缺这些,不过想着横竖无事,便点头道“便请掌柜的拿来瞧瞧罢。”
那掌柜的顿时满脸堆笑,忙叫伙计取了各式笔墨纸砚过来,笑道“这都是最好的用料,工艺也都是出自老师傅之手,您瞧瞧。”
王珣一一看去,这些纸笔虽然质量不错,却也只是中等,远不如他素日用的,倒是其中一块端石瓜田砚颇为有趣。
这砚台乃砚紫色端石制,巧做天然石子为缠枝瓜瓞形,砚面受墨处颇细腻,雕作一瓜,瓜蒂上方深处为墨池,自然石纹作叶蔓萦绕砚背。
砚面右方刻有隶书题铭“瓜田半亩”四字,砚背刻有篆书题铭“緜绵瓜瓞”四字,十分别致。1
另有一套极精巧的玳瑁管紫毫笔,亦十分难得。
王珣一见之下便十分喜欢,问道“掌柜的,这方砚台与这套紫毫笔多少钱?”
那掌柜的闻言顿时满面笑容,道“客官真有眼光,这可是小店品相最好的笔砚了,砚台十四两,毛笔八两,承惠二十二两银子。”
王珣听了一时有些犹豫,方才买了那一大堆东西,带出来的碎银子只剩几两了,远远不够。
只是这砚台他实在喜欢,想了想,从腰间的荷包中掏出三个吉庆有余的小金锞子,问道“今儿不曾带足银子,加上这几个锞子可行?”
掌柜的见这锞子做工精致,便知是出自大户人家,寻常人家难得,忙笑道“当然可以,客官稍待片刻。”
说罢忙叫伙计取来戥子,称了称,道“两个锞子重二两一钱,如今的金价是一兑十一,便是二十二两四钱,不过这锞子做的精巧,便算您二十三两银子,如何?”
王珣闻言点道“掌柜的十分公道,就这样罢。”
当下付清银子,掌柜的将砚台包好,满脸笑容送出了门。
清风与朗月各抱着一个大包袱,道“爷,时辰不早了,咱们回去罢。”
王珣想着东西也买的差不多了,便点头道“也好,回去罢。”
正说话间,忽听一个惊喜的声音道“王师弟,你怎会在此处?!”
王珣闻言一怔,抬头看去,却见两个少年,一个十五六岁,身穿赭红色箭袖的俊朗少年正满面笑容看着自己,顿时又惊又喜,笑道“李师兄,你何时从江南回来的?”
原来这少年名唤李峰,当初与王珣同在赵先生门下读书,虽年纪相差了些,但因出身相近,志趣亦颇相投,两人情分极好。
只是李家祖母三年前病故,李峰不得不随父扶灵回原籍,这一年来一直在家中守孝,两地又相隔千里,音信不通,故而不曾联系。
李峰拍了拍他的肩膀,笑道“前几日才回来的,还未恭喜你呢,听说你县试府试都得了魁首,若是先生知道了,定然十分欢喜。”
王珣谦逊一笑,道“师兄过奖了,不过侥幸罢了。”
人人都说他是神童,他却是自家人知自家事,不过是占着前世二十多年经历的便宜罢了。
李峰摇头笑道“这考试可没有侥幸的说法,像我可是考了两三回才勉强上了榜,不像师弟你,少年英才,师兄我是自愧不如,这次师弟若能再得案首,可就是小三元了。”
李家祖上几代都是军户,至其祖方才立了功,改换门庭。
只是李家子弟于读书上实在没什么天分,李父苦读数十年,也只堪堪中了个举人,捐了个小官做,熬了十几年,如今还只是个兵部主事。
李峰也是自幼便爱舞刀弄棒,不爱读书,当初也是因与赵先生是远亲,又被家里逼着苦读数年,才在去年勉强中了秀才。
李峰以前便看出这位师弟不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