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像一块滚石(2)(2/3)
...”
程晓羽知道崔媛媛是给他解释为什么“摇滚乐队”这个想法不现实,说的也确实有那么一点道理,可这些道理是建立在对摇滚乐的误解之上,他可以不在意别人对他的误解,但却受不了别人对他音乐的误解。
他沉默了一下,严肃的说道:“崔老师,我觉得把摇滚乐定义为象征着自由主义的叛逆精神,是一种谬误。其实我不太赞同一定要给摇滚乐贴上某种标签,在我看来不管是哪种音乐形式,它都只是一种载体,它自身是不会特定的服务于某种精神,它的定义只是因为编曲上的特点。这就跟文学是一个道理,并不是只有小说才能讲故事,散文可以讲,戏剧和诗歌同样也可以,它可以批判,可以赞美,也可以单纯的只是消遣,并不一定得有深刻的内涵。当然摇滚乐相对流行音乐而言确实要承载了更多的思想性,就像古典音乐早期服务于宗教,后来服务于贵族,它的精神内涵与时代、政治、人文脱离不了关系,应该说任何文学艺术都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政治与人文来研究。如果说非要给摇滚乐找到一个具有普适性的‘精神’的话,那也只能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西方社会广泛爆发的青年‘行动主义’运动。”
办公室里细声的议论不见了,此时只剩下电风扇旋转的“呼呼”声,书页“哗哗”翻动的声响,以及程晓羽不疾不徐的叙述。
一个少年站在办公室里对一群老师侃侃而谈,像是老教授一样的对一群老师讲课,这种场面不说绝无仅有,也是非常罕见。
虽说程晓羽说的不是什么艰深的道理,可这种深入浅出,更彰显了他理论基础的扎实,以及对文化艺术的理解。
即便是老师们也不见得能脱口而出,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能当着这么多人的面信口拈来,让老师们不得不有点惊讶,注视着他有点忘记了说话。
当程晓羽提及“行动主义”运动时,就连苏虞兮也看了他一眼。
程晓羽并没有注意到苏虞兮的视线,只是继续严肃的说道:“说到‘行动主义运动’就必须提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晚期所造成的‘婴儿潮’,人口、教育的快速发展给这之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们带来了巨大、空虚、饥渴的新文化诉求,那个时代各种各样的新事物蓬勃发展,不只是音乐,包括电影、文学、时尚、广告几乎所有的文化艺术领域都在突破,并在滚滚向前的时代洪流中形成了摧枯拉朽之势。摇滚乐就是诞生于这一时代,而它诞生时的背景,是西方社会对岳澜战争的反思,对镁苏冷战下核阴影的恐惧。”他停顿了一下,“我觉得如果说摇滚乐一定要有什么精神内核,那它绝不是自由主义的叛逆精神,而是无产阶级青年对所有不美好时代的反抗!是对乌托邦的向往和对时代的批判.....”
后面这段话实在是高屋建瓴,没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和专业历史知识根本无法理解,更不要说出来了。
在座的老师有点懵,他们也不清楚“行动主义运动”究竟是什么运动,先是面面相觑,随后看向了崔媛媛,看她怎么回应。站在老师的立场,要是一个老师连学生都说不过,也有点丢脸。
崔媛媛也很意外,她虽然读大学的时候隐约有听到过“行动主义运动”这个词汇,可《西方近代音乐史》这门课主要介绍的还是古典音乐,很少提及流行音乐,这让她想要反驳程晓羽都无从反驳起。
整个办公室一时之间鸦雀无声,就连崔媛媛也不给僵住了。
气氛有些微妙的尴尬。
就在程晓羽都觉得自己是不是认真的有些过头的时候,坐在苏虞兮身边的高二(1)班班主任刘英开口了,她问道:“苏虞兮,你怎么看?”
苏虞兮淡淡的说道:“先下结论,崔老师的说法不算谬误。说‘摇滚乐’,却只提‘婴儿潮’和‘行动主义’,不提‘嬉皮士’就是一种以偏概全。人们对摇滚和长发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