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陆飞的拒绝(2/4)
”。
他当时一想,自己一个五线小城市的小老百姓,高考考上清华,那自己不就是“贵子”了吗?
心里还挺得意的。
所以上了大学以后,他就特别想证明自己,就在大一的时候,参加了各种各样的校园活动。
当时在一个合唱队里,他认识了一个好同学,两个人每天就喜欢在一块讨论物理,一块讨论人生,政治,哲学等,聊得很开心。
后来慢慢的,他和对方熟悉了之后,才知道他的父亲是一个大学的院长。
他当时就想,哇,这可是“官二代”啊。
于是他就努力的在找自己和他的不同点,找了半天,当时也没啥发现。
对方的性格平平,成绩也很一般。
他就心想,那看来这官二代,富二代和我们差距也不大嘛。
后来,他认识的这个朋友转了系,他成绩越来越好。
他不仅去了伯克利交换,大学期间还发表了三篇顶级期刊论文。
最后还去了全世界物理最强的四个大学之一读博。
可是他自己呢?
同样在清华大学,这四年期间,他始终不知道生活的重心在哪里。
他就是简简单单的完成课内作业,最后跟风保了一个研,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
以前,他和这个朋友经常在一块玩耍一块聊天,但是后来他再想去找对方聊天的时候,他自己都发现,自己和他没有什么共同话题了。
整个本科四年里,他总是会忍不住去想,到底是什么导致了,明明两个人本来差距不是很大,但是最后却发展的这么天差地别?
是因为对方是官二代吗?
不是!
对方的这些成就,全都是他自己的努力换来的,跟他的父亲没有半毛关系。
那到底是为什么呢?
他总结二点原因。
第一,规划差距。
大家的基础,甚至智商都差不多,在这样的情况下,规划的影响就至关重要。
他是家里的第一代大学生,学长学姐,也没有认识几个,对于大学四年该怎么过,他心里是一点数没有,只能靠自己盲目的去摸索。
别看他大学参加各种活动,像学生会啊,志愿活动啊,实践支队啊,还有科研啊,但其实,他在里面浪费了大量试错时间。
但是他的那个朋友,从大一开始就有明确的目标。
对方大学四年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围绕着这个目标,紧密相关,每一步都走的很扎实,四年下来,自然双方的差距就拉开了。
第二,就是眼界的差距。
他是从五线小城市高考考上来的嘛,清华在他的眼里就是全世界最厉害的大学了。
所以他一上大一的时候,就想着以后还要读清华的研究生,博士。
然后他花了一年的时间来辛辛苦苦准备考研。
结果后来他才知道,清华的学生原来不用考,是可以直接保研的。
而他这个朋友,不仅从高中就知道清华可以保研,他还知道,保研并不是最好的出路,清华也不是最厉害的大学。
清华对于他的朋友来说,只是一个打好数理基础的地方,他的目标是去读博,是成为全世界最顶尖的物理学家。
他一定要去最厉害的物理殿堂,去做科研。
就连那个去伯克利的交换机会,全中国根本就没有几个人知道,但是他就是位数不多的几个报名者之一。
这位学长最后感叹道:“家庭环境的差距,有时候很残酷,当你还在仰望一座高山的时候,人家已经在山顶俯览整个世界了。”
这件事,对于才上大学的陆飞来说,影响很大。
因为他和学长有些相似,都是小地方上来的,跟身边的一些人比,没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