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四章:东梁改建(2/3)
当着那七、八千东梁卒的面许诺过,待日后击退了秦军、重建少梁时,他有意在东梁开设一间店铺,专门售卖酒食,显然范鹄还记着这件事。
虽说这是范鹄的好意,可问题是如今李郃作为旧梁大夫,就算要开店铺也是开在旧梁呀。
范鹄可不管这些,虽然带着笑容却很认真地对李郃说道:“子梁,不可言而无信啊,我东梁军的将士们可还等着你当年承诺的那些酒食呢!”
在旁维持秩序,防止城内百姓过分靠近施工地的东梁军将士们也纷纷起哄,其中不乏有当年东梁之战的老卒。
于是李郃最终还是挑选了一座靠东北方向的房屋,准备拿来开设酒肆,或者食府。
当然,鉴于目前他少梁国内提倡人人平等,李郃也不好带头破坏搞什么特殊,婉言拒绝了范鹄的赠予,决定用自己的俸禄买下这座店铺。
从旁,跟在李郃身后前来的狐费接口道:“若有不足,我狐氏、田氏会代子梁大夫补足余额。”
先不说范鹄对此是何看法,以墨践为首的梁墨弟子对此十分赞赏,毕竟李郃以身作则,没有利用权力与地位去获取那座店铺。
虽然众梁墨弟子也明白,就算是在少梁,也不可能彻底消除贵族、氏族的优势,但至少平民可以在这里获得最起码的公平与平等。
除此之外,在东梁城的改建过程中,李郃与范鹄也确定了‘学塾’与‘司法’的位置。
学塾,即教学的场所,大抵分为小学、大学、国学三档,这倒不是出自李郃的建议,而是天下各国普遍采用的划分。
没错,天下各国不止设教学教导贵族、士族子弟,也教平民子弟。
只不过嘛,前者教的是真正的学识,而后者教的则是忠君爱国,说难听点就是愚民之教,以便于保障贵族、士族的地位,便于治理百姓。
李郃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确定小学、大学、国学三档学塾的情况下,去除了贵族与平民的不平等,规定所有少梁孩童统一入学,且教授一模一样的学识,此举让梁墨弟子们大加赞赏,对李郃也是愈发推崇、敬佩。
除此之外,李郃也暂时规定了小学、大学、国学的科目。
小学主要是学习文字,辅以算术;大学则开始接触墨家、法家、儒家、农家等学术;国学则是大学的进阶,选择大学的佼佼者进入国学,请学者教导学识。
按照李郃的想法,每座城邑都必须设有足够的小学,而大学则设在‘郡级城邑’,而目前少梁因为位置给你洗大致可分为两郡,一个即少梁本郡,包含东梁、芝阳、旧梁、繁庞等最初的五座城;另一个就是包含元里在内的‘合阳郡’,毕竟合阳、元里离少梁本郡着实有点远,且占地广阔,划分为郡更便于作者描述。
顺便一说,国学基本上会设在少梁城,或者是在旧梁。
然后是司法,也就是裁决刑事诉讼的的官衙。
本来一座城邑的刑事,基本上由邑大夫裁断,但李郃考虑到一些原因,主张将邑大夫的司法权力剥离出来,另设‘司法’,设长官为廷士,专门负责处理、判决民事与刑事诉讼,以便邑大夫能集中精力治理城邑。
廷士以上,设廷尉一职,官衙设在少梁城,总督各城的司法官衙与廷士。
鉴于少梁奉行墨法治国,李郃准备推举钜子墨践担任廷尉,其下廷士,也都由梁墨弟子出任。
不得不说,就上述这两项政令,若非少梁国内的王族、贵族、士族占比非常低,且作为贵族代表的东梁君、范鹄、司马卓、尹骘等人本身就是有德行、素养之人,这种政令想要推行下去,基本是不可能的。
至少除了少梁以外,几乎没有什么国家能够推行下去,只要它国内有贵族、士族势力。
当然,为了稳妥起见,学塾与司法这两件事,首先尝试在东梁试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