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大明第一臣

第六百一十三章 御赐金笔(2/3)

目录

政养兵云云……

写到了这里,一句假话没有,一个错误的史料没有引用……但修史之人绝对居心不良。因为任何人看到这些,都会下意识觉得,大宋朝是个铁血强国,对外用兵,往无不利,国家倾尽全力,绝对是武德爆棚,战斗民族了属于是。

但是事实肯定不是这样。

而这也就是修史的厉害之处,某种情况下,是可以不知不觉间,左右人们的想法的。

张希孟对于修史的要求,只有一个,这一卷宋史出来,大家伙读过之后,要能大约明白,赵宋为什么衰败,华夏为什么大不如前,为什么会有靖康之耻,崖山之恨。

很显然,脱脱版的宋史,显然做不到这一点。

甚至如果张希孟这一次修史,不能把握好,也会弄出自己抽自己嘴巴的笑话来。

“我们这一次,除了要有官修正史之外,还要修订一些通俗读物,学生读本。要把几千年历史的框架写清楚,告诉我们的年轻学子。”

张希孟看了一眼宋濂,“这件事翰林院忙活了很久了吧?”

宋濂苦笑道:“不瞒张相,确实是准备了许久,甚至还刊发了好几版。但是效果不算太好。”

“为什么?”

“主要还是科举不考。”宋濂老实道:“我们现在有商科,有律科,也有武学,但是还没有专门的史学……张相,要不要奏请陛下,增加一门史学?”

张希孟眉头挑了挑,“算了,不要单独增加……对我们这个国家来说,史学应该是基础学科,以后所有考试,都要增加史学一项。作为必修课,哪怕武学也不例外。”

张希孟说完,刘伯温立刻抚掌赞叹,“张相的提议,我是赞同的。史学也算是容易入门的学科,只要有兴趣,能拿到足够史料,并且心术正,肯下功夫,就能有所成就。用不着什么史学名家,天下鸿儒。”

宋濂轻咳道:“伯温兄,你这话有点过了,难道咱们张相就不是史学名家,天下鸿儒了?怎么看千年兴衰,还要靠张相这一支大笔!”

刘伯温瞪了宋濂一眼,你丫的不懂我的意思吗?我是说不需要那些老儒,来把持历史,左右是非功过,这些都要掌握在我们的手里!

张希孟摆手,没让俩人争下去,而是沉吟道:“说来说去,归结起来,这一次既是修史,又是针对百姓的教化。而一套妥当的史学教育,可以奠定我大明数百年的根基,断然马虎不得!”

众人听到这里,再度一振,张希孟把修史提高到了这个地步,是胡言乱语吗?

显然不是的。

史学就是集体记忆,而集体记忆,又是区分你我的最好标准。

什么叫华夏,什么叫夷狄?

为什么夷狄入华夏则华夏矣,华夏出夷狄则夷狄矣!

左右人们之间亲疏关系的,并不是血缘,而是所受教育,用的语言,写的文字,刻在脑袋里的共同记忆,处事的一致准则,思维模式。

一个村子,一个县城,或许可以讲血缘,一家人自然亲切。

但是当人口规模达到千万级别,甚至更多,相同的历史记忆就显得弥足珍贵。

这也是张希孟和刘伯温,汤和等人,都反复提到的。

也是张希孟所说书写历史的缘由。

而这一次,他们是真真正正,要落在白纸黑字上面……史书修好,是非分明,对错一清二楚。

有了优劣对错,学史之人,该向谁学习,该树立什么样的价值观,也就不消多说了。

而有了稳固的认同,强大的凝聚力。

这一点绝对足以保证大明朝几百年的江山,屹立不摇。

张希孟把话说到了这份上,众人自然是心领神会,万分感慨。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

书页 目录
好书推荐: 返回1979 全民领主:我的天赋有亿点强 科技之锤 末世鼠辈 烹煮人生 血烛堡门徒 鉴宝从文物修复开始 救世主她才三岁半 我在六朝传道 影综之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