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我有一座四合院(1/2)
顺着被岁月打磨出痕迹的青石板,李相白下山。
山上长宁观。
小道士吴三千还在噘嘴。
“师傅,桌子、椅子都是从集市用两文钱买来的,墙面也没有墨痕,窗户纸早就破了呀。”
粱行一满脸的意味深长,“做事情要看结果,不要关注过程和起因,道观节省了五十八文钱,赚了二十文对不对?这个钱可以给你增加伙食,可以买布料做新的道袍,人要向前看。”
“是向前还是向钱?”吴三千问。
“有钱就能向前,向前为了得钱,有什么区别!”
啧啧称叹李相白手艺,老道说道:“李相白修补古籍的技艺登峰造极,早就可以入嵩阳城藏书楼当一名良工,专门修补诸子百家遗存下来的典籍。可惜生不逢时,没有人推荐。”
“《剪灯琐语》、四十二本典籍送到嵩阳城藏书楼就能得到银两奖励,钱银还能用来修葺道观。长宁观虽然没落,但也辉煌过,师傅在嵩阳城藏书楼典籍乐大人面前能说几句话,回头推荐推荐李相白。师傅喜欢钱,但也慧眼识人爱才惜才,李相白需要的不是数十文钱,而是机遇,机遇!”
吴三千认真的点头,感觉自己有点错怪师傅了。
曲曲折折近十多里的山路,李相白走的虽然气不喘面不红但也小心翼翼。还好没有遭遇到打秋风的鬼和巡山妖物。
出山,地形平坦,李相白依旧没有力竭身疲的迹象,健步如飞直奔嵩阳城郊外。
午间时分,嵩阳城外集市的烟火气中李相白进入自家小院。
嵩阳城依山傍水,小商河自城外逶迤南下注入直通大周都城西京的运河。
李相白的院落沿河而建,靠近河道码头集市,地段不算偏僻,门前是官道和稀稀拉拉的小树林。开门进院,走马观花看新家。院内有取水的古井,北房向阳,是正房,用于居住。东、西两个方向的房屋为厢房,南房门向北开。
破旧,茅房。但是实实在在的“廊院式”四合院建筑。
站在院中老核桃树下,李相白感慨一声,“我有了一座四合院。”
微冷的春风吹过,有三两根茅草被风卷上天空。
“春风卷我三重茅”。李相白唏嘘。
北房两厅,一间用于休息,另外一间放着修缮书籍所需的各种大小器具。内有四个书架,齐整的摆了近千册书籍。
书籍都是身体原主人搜集而来,残破书册都做了修补,整旧如旧。李相白放弃了毁书修补的投机取巧行为。
存钱不多,从原主记忆中李相白翻箱子倒柜找到了五十文钱。
午间吃的是馒头,一文铜钱四个馒头。在集市溜达一圈,了解消费水平,李相白感觉到了生存压力。
…………
距离李相白小院数里的嵩阳城。
城内正中地段建造有大周文渊阁设置在嵩阳城的藏书楼。
藏书楼上下三层,一二两层设六个房间,分门别类收藏了儒法道墨为主的各家典籍,三楼通为一间,里面是忙忙碌碌的十多名补书人。
阳光明明晃晃的从窗户穿透下来在房间内拉出一道光和尘的斜柱。说话声便也从广陵郡郡守夏渊侯口中响起。
“文渊阁扩建,用于陈列古籍。广陵郡人杰地灵文风浓郁,藏书楼藏书浩然如烟,近期又收录数千册。可这些书册源自民间,年代久远又缺少得当保管措施,多数都有残破。日内京城文渊阁上官大人、南宫大人抵达嵩阳城甄选典籍入京,两位大人抵达之前,所有典籍都需整旧如旧。”
“藏书楼的大匠、良工都在这儿,已经在通宵达旦熬油费火赶进度修复书籍”。年纪四十有余,相貌儒雅的文渊阁侍读学士闵相如开口。
看着堆积在桌面,需要整旧如旧的书籍,夏渊侯思索之后说道:“人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