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四章 财政问题!(2/3)
。
陈康见状,脸上露出舒心的笑容,心中松了一口气,还好……
伴随着庄教授和余华收下钱,从现在起,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工艺技术正式属于根据地。
“好,接下来我们谈第二件事,目前根据地财政严重吃紧,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程度,主要开支大头在我们军工局和部队,上级指示我们能否制造一些工业品对外销售,赚取资金。”陈康顿了顿,整理一番言辞,继续说道,给出今天会议第二件主要事情。
言语透出一丝凝重。
财政。
还是财政。
这是一个无法绕开的话题,就像是军工局面临的运力受限问题。
自从启动整个战前大生产运动以来,根据地财政资金犹如流水般不断流出,数百万银元和数千两黄金的资金最终换来了如今的部分重工业,单从成果角度讲,延城硫酸厂、柳树沟工业区、安塞水泥厂及炸药厂、榆林钢铁厂、两条公路工程等等,大生产运动的成绩斐然,极大程度上提升了根据地和红军部队的综合实力。
然而,对根据地而言,潜藏于暗处犹如炸弹般的资金问题不仅没能解决,反倒愈发严重,即将爆炸。
原因很简单,无论是哪个工厂,目前全都处于投入状态,其产出工业品并未对外销售赚取资金,无法形成一条正循环产业体系。
只有投入,没有产出,怎么搞?
如今留给根据地的选择只有两个,要么停止当前所有工业建设,缓解财政压力,要么制造工业品对外销售,换取利润,形成一条正循环产业体系。
事实上,这种工业经济对于长期接触农村经济体系的组织而言极其陌生,大生产运动各种成果来的太快,快到产生了一种拔苗助长的程度,让根据地内部许许多多的人根本无法适应和认知,进而做出有效的判断。
根据地以前的财政资金怎么来的?
最开始还是老一套,初入陕北,打土豪分钱。
土豪地主的钱虽然多,但这种东西不像韭菜割了没几天就能长起来,只能顶一时,无法长久使用。
到了如今,根据地已经基本放弃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贫雇农的方式,而是采用‘二五减租’策略收税。
所谓二五减租,即不论何种租佃形式,均按原租额减去25,面向人数众多的佃农和贫农,这是没有办法的办法。
二五减租收税了稳定且长期经济来源,极大程度缓解财政压力,但是,当面对工业建设之时便暴露出自身的缺陷。
什么缺陷?
那就是二五减租收税的经济基础,是以小农经济为主体的农村阶层,而非较为富裕的城市工商阶层,以根据地当前掌控区域的税收而言,完全无法支撑正在进行的工业建设资金所需。
小水管无法浇灌上千亩的土地,一个贫穷的陕北地区,支撑不起工业建设,通常情况下,想要实现一个地方的工业化发展,则需集全国之力方可办到。
可这个条件对1937年的根据地来说,完全不现实。
此外,根据地除开自身经济基础薄弱之外,还要面对进犯中华的日寇这个最大外在威胁。
当务之急,便是通过现有已建成工厂生产工业品,对外销售赚取利润,为根据地财政筹措经费。
“制造工业品……”
庄前鼎听闻,脑海陷入思考:“上级有安排具体生产哪些工业品吗?”
“没有,这只是一个指示,需要我们军工局商议确定可生产工业品种类之后,再向上汇报。”陈康摇头:“大家集思广益,基于军工局当前制造能力思考能够生产什么工业品赚钱,老总对我说了一句话,想尽一切办法搞钱。”
搞钱!
搞钱!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