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梁时月 第三百八十八章 报告喜讯(2/5)
激了人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但由于科举制度与应试教育在某种程度上都是一种选“士”制度,一旦选士成功,被选者的社会地位和生活前景都会得到明显的改变。因此尽管科举制度和应试教育都有一套十分完备的考试制度,表面上
看起来似乎是客观公正,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实际上蕴含着极不公正的一面。
一方面试题本身的僵化、腐化,考试内容的死板、冷僻,并不能真实综合地反映人的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评分时的主观随意性或是机械教条主义,都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考试的客观性。同时由于科举制度和应试教育考试的内容都有着极大的局限性,学校教学的安排又是围绕着科举制和应试来进行的,结果便导致了学校教育中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的学习风气日盛,广大知识分子终日埋头于书卷,不注重研究实际问题,只重视书本知识,轻视甚至忽视实践活动,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能力,窒息了思想的活力。另外由于竞争十分激烈,为了跃龙门而出人头地,不少人便不择手段地通关节,走后门,寄希望于徇私舞弊,甚至出卖自己的人格,良知。所有这些都背离了科举和应试的初衷。原本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教育和社会发展的科举制度和应试教育,反过来又严重地制约了教育和社会的发展。
陆垚想到这里不由得叹了口气,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都是要考试的,这一点不会因为他从现代穿越到了古代而发生改变,自己只能去接受。而且,这一点,应该说还会继续延续下去。
苏轼和苏辙以及新认识的曾巩,也都在榜单上找到了自己的名字,他们三个人的反应比起平淡的陆垚要显得激动得多。本来,陆垚觉得作为豪放派诗人的苏轼,对这种事情应该也跟自己一样,看得很淡定,或者说,这三位都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人物,对于这一个小小的考试应该不会放在心上才对。
显然,陆垚错误估计了科举考试对于每一个考生的重要性,就算是苏轼他们也不例外。即便他们能写出不少的诗词来,这百姓们也都把他们叫做大才子,但是一旦他们知道这大才子最后竟然都没有能够进入殿试,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宋代重文轻武,对于科举更是重中之重,可以说是全国上下的第一要务,即便是苏轼和苏辙还有曾巩再怎么对自己在考场上的发挥有信心,但是在没见到榜上有名的时候,也是会有些紧张。
当然了,在看到自己名字后,三个人在离开的路上也是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兴奋。其中,喜怒形于色的苏辙表现得最为兴奋,他已经开始猜测起赵祯会在殿试当中问他什么问题了。看到他的反应,陆垚倒是笑了一下,要知道,当年就是苏辙在殿试的时候面对仁宗的提问不卑不亢,甚至是说出了仁宗作为皇帝的一些问题所在,这件事情后来成为了经典故事流传下去。
苏轼和曾巩自然也是非常高兴,虽说不像苏辙那样程度激烈,但是二人也应该是对自己的成绩感到满意。
几个人都不是喜欢热闹大场面的人,特别是这么嘈杂的内外城交界处,于是四人可以说是看完成绩之后第一时间就离开了那里。
路上,曾巩问道:“小陆大人,我看你刚才看到自己的成绩,似乎早就有预料会榜上有名,所以十分平静,没看出来你有多开心的样子。”
苏轼在一旁说道:“这种考试对他来说还不是轻而易举的一件事情,他早就胸有成竹了,自然是内心没什么波澜的,不像你我,看到自己名字的时候还那么开心。”
苏辙这边虽说十分高兴,不过他倒是唯一一个看到陆垚刚才叹气样子的人,于是问道:“不过,我看陆兄刚才叹气又是为何?”
陆垚心说总不能跟你们说这考试非常不好吧。于是只能苦笑一声说道:“这榜上只有名字没有分数,而且这只不过是通知咱们进了殿试,至于能不能最后高中,还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