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 要改革,要开放(2/2)
“如今不是倭寇来,而是咱们去了!”朱慈烺笑着,“而要去日本,就得改了宗藩朝贡和十五不征之国的祖制要不然咱们去干什么?给倭寇送钱?”
大明的宗藩朝贡体制加上十五不征之国,所产生的后果就是赔本赚吆喝——你不揍人家了,人家凭什么给你上贡?还不是薄来厚往?朱慈烺可没兴趣倒贴。
朱慈烺又道“便是从海防考虑,朝廷也应该在能够牢牢把控的长江口开设口岸!只有开了口岸,才会有四方海商云集。而海商云集,又会推动长江口造船业的兴盛,同时也有利于招募水手,组建水师。
这个长江口岸不仅要允许海商往来,还应该允许东西洋商人上岸居住,兴办产业和西学学堂。
所以长江口岸的占地应该尽可能的广阔,还应该采取鼓励工商贸易的特殊制度,还应该同口岸之外的地区进行隔离,或可用长墙环绕。长墙之内,可以重商重工,以贸易为本。”
这分明就是个对外开放的上海特区啊!
不,不仅是特区,还有更加重要的作用!大明的海军也得靠这个特区——这年头真正的海上强国,不靠海盗就靠海商,归根结底都得有发达的工商贸易城市为依托,要不然怎么发展造船,怎么养成庞大的水手群体?
朱慈烺顿了顿,接着说“另外,还可以在长江口的这处口岸中设立外交通商司,负责管理口岸事务以及和东西洋各国交往之事。”
这就是个外交部加外贸部的存在,同时还是上海市的政府。将这样的衙门设在上海,当然也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毕竟大明闭关锁国都二百多年了,保守势力不容小觑。恐怕很难接受南京城内随处可见洋鬼子溜达的场面。
所以把外交部、外贸部摆在圈起来的上海口岸里面,总归让人比较容易接受。
“千岁爷,设置口岸的事情,您就说了算吧。”跟着朱慈烺从山东溜到南京的衡王也是三十三王之一,他这个时候很应景的插了句话,“臣只有一事不明,这个口岸开设后,要不要严征出入口税和商税?”
“呵呵呵,”朱慈烺笑了,“诸位觉得该不该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