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五七章 江东之地(3/4)
6年),永王登基称帝,遂将辖下几块地盘正式划分为四个省级单位,即以云州及附属岛屿为核心的朝廷直隶、苦叶岛承宣布政使司、江东承宣布政使司(镇州地区)和耿罗承宣布政使司(含济州岛、对马岛)。
而几乎占了北明领土总面积达七成多的江东地区,人口规模却只有21万余,仅占全国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该地区的人口主要分布在镇州城(今海参崴市)及附近沿海、兴凯湖周边平原地区,以及沿乌苏里江一线。
在数十年前,包括镇州在内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受严酷自然环境和落后社会生产力的双重制约,人口规模很少,人口自然增长率也不高,经济结构更是单一,社会发展水平基本上仍停留在氏族部落阶段。
满清在侵入中原之前,为了弥补兵力不足的缺点,还不断派兵深入牡丹江、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等流域,捕捉生女真丁口。就在努尔哈赤刚取得萨尔浒大战的胜利后,就曾调转矛头,两次攻击了定居于牡丹江流域和三江流域的“东海三部”之虎尔哈部,前后掠走人口四千余众。
随后数年,尝到甜头的后金再接再厉,数次发兵虎尔哈部,又捕获人口五千多人。就这样,黑龙江中下游地区几乎成为后金补充人口和兵力的“人口输出地”,该地区土著人口被掠为一空。也就在那个时候,后金的北部陆上国界也推进到了今天日本海沿岸的海参崴、双城子一带。
皇太极时期,位于黑龙江中段流域的索伦部、鄂温克部等几个土著部落聚集了一支拥有步骑四五千余人的部族联合武装,俨然一副要和满洲人分庭抗礼的架势。
雄才大略的皇太极清楚地认识到,为了让此时专注于伐明战事的我大清有一个稳固的后方,也为了让大清的招牌还能在黑龙江镇得住人,必须要把这股反抗的力量给彻底压下去。
崇德四年(1639年),皇太极派遣索海、萨穆尔喀、穆成格等将领率3000余人分兵数路往征不肯臣服的索伦部落。
清军在开战初期稍微受挫,但随后就凭借武器装备和组织上的优势大占上风。清军沿着黑龙江往上游进击,一直追到一个叫奇洛台的地方(今俄罗斯赤塔附近),最终将叛乱首领及其余部拿获。
这一战可视为入关前清王朝对黑龙江流域征服行动的高潮。此役俘虏、屠杀参与叛乱的索伦部各氏族男女老幼万余众、牲畜千余头(匹)、珍贵毛皮五千多捆。
依照惯例,这些俘虏的人丁大多数都被南迁到盛京附近,编入八旗的“牛录”中以补充人力。其他索伦人也被迁离原居地以防他们再聚众生事,唯独作为“纳税模范”和“皇亲国戚”的达斡尔人获准留居旧地。
纵观我大清太祖、太宗两朝用兵黑龙江,目的也仅在于获取该地区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充实自己,并不是为了将之“纳入版籍”。故而,清朝也没有在黑龙江地区通过设置行政区划或者留驻军队的方式,建立有效的直接统治,而是仅仅满足于当地土著的“臣服”。
而今日北明江东承宣布政使司却在齐国民政顾问的指导和帮助下,不仅以移民为主,建立若干府县村屯等政府机构,还将躲在山林里的野人土著统统给予编户齐民,纳入治下,成为北明正式的辖下之民。
所有的部落土著但有不服王化,意图游离于北明地方官府管辖之外的,无不遭到军队的强力弹压,青壮劳力被充入矿场,沦为苦力,妇人被发配至苦叶岛于戍守移民为妻,孩童少年被强制送至学堂,习汉语,书汉文,行汉俗。
江东作为唯一与秦国领土接壤的地方,为了确保自身安全,北明除了在该地修建大量的坚固堡寨,还驻扎了近四千余军队。
不过,近年来,秦国的注意力始终被西北和北方的鞑虏所吸引,并没有在辽东地区主动与北明生隙。而且,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