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12章 老夫保你个郎中(1/2)
在敬玄的认知里,唐朝初期应该就不缺粮食,因为前朝的皇帝是有着特别喜欢储存粮食的嗜好。
可实际上随着对大唐越来越多的了解,敬玄发现压根就不是这么一回事,在长孙顺德嫁女的婚宴上,文臣们谈论最多的,还是如何筹措粮食供给地方。
这让敬玄回来的路上一直在想这个问题,看来还是自己先入为主了,前隋的粮食足够大唐五六十年这个结论,也只是后世史学家们从史书上的只言片语中盲目下的判断。
无非就是这么一句话:
贞观二年,李世民对黄门侍郎王珪所说:
“隋开皇十四年大旱,人多饥乏。是时仓库盈溢,竟不许赈给,乃令百姓逐粮。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
可真实的情况是,杨坚辛苦存下的基业在败家儿子的挥霍下,早就消耗一空了,三征高丽几乎已经动摇到了国本,更不要说征发徭役大肆开凿运河。
这种大型国家工程,官府是要口粮的,百姓都去当建筑工了,地谁来种?
寅吃卯粮已经是杨广时期的常态,再加上隋末各地反王蜂拥而起,今天这个开仓赈饥民收拢人心,明天那个发库物以赐战士增强实力,轮到大唐时还有得剩?
不过起家时的确是受了些前隋的遗泽,但也仅仅限于晋阳一带,本来就是他李唐的老巢,所用的也只是自己先前缴纳上去的税粮罢了。
而且,从粮食的存储时限来看,隋朝粮食也不可能供养唐朝五十年。
粮食是一种有机物,有一定的存储时限。
哪怕利用后世的技术存储粮食,在合适的条件下,也没有一种粮食能存储二十年以上,更何况五十年?
这就导致了发展农业、提高农作物产量成为了大唐朝廷官员最关心的头等大事,他们做梦都想把初生的大唐提高到前隋开皇年间的水平。
毕竟现在朝堂上的老家伙有好些都是经历过那个时代的,知道什么叫做府库足,天下安,哪怕不为了别人,只为了自己能青史留名,也要加班加点的干出一番政绩来。
所以魏征从司农寺叫过来的官吏守候在田间等待自己,敬玄也觉得不奇怪了。
“敢问县伯,此物真有亩产千斤之能?”
一名胡须老长的官员一脸怀疑的盯着敬玄,他活了这么久的岁数,还没听说过有这等奇闻呢,一株麦穗上能多结几颗果实就是了不得的成就了,哪有一整亩地都这样的?
敬玄看了看他身上穿着,绿油油的官服说明这只是一名七品小吏,因此语气上也显得极为不客气:
“这话我已经说了无数遍了,今日再说最后一遍,是的,就是亩产千斤,也别问我有何凭证依据,东西是我拿出来的,我自然知道产量!”
那名官员被他一通抢白,脸色变得有些尴尬,回头看了看其余几名同僚,咬咬牙,还是出言继续追问:
“那对土壤,肥料可有什么要求?”
“一定要保证水份,若想口感好,那就多引水进田,若嫌麻烦那就算了,产量应该也差不离,至于肥料嘛,就用官田那些普通的肥料即可,但是…”
敬玄说到这里话锋一转,不满的看着站在远处的魏征,自己只是说幼苗成熟了可以移植插秧了,让帮着找些懂水稻的农户帮着种植,可没叫他带一群“专家”来向自己取经啊!
“但是什么?县伯但说无妨!”
司农寺的官员们纷纷围了上来,一个个侧耳倾听,生怕错漏了什么关键之处。
既然几位重臣对这亩产千斤的水稻都深信不疑,他们这些底下的官员也不好多说什么,只需按照敬玄的吩咐种植即可。
到时如果没达到亩产千斤的收成,那也不关他们的事,毕竟都是按照你敬玄吩咐来种植的,错也不在他们…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