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撒币(1/2)
五年前,刘淑英化名刘英,去堂叔刘万才家索要父亲的遗作《罗汉图》,正巧遇到了艾能奇。
艾能奇从刘万才的儿子手里夺到了《罗汉图》,但是在逃跑的时候被刘淑英追上。要说打架,刘淑英当然照艾能奇差得远,但艾能奇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只不过是因为刘万才打着王瑾的旗号招摇撞骗才插手,知道《罗汉图》是刘淑英父亲的遗物,自然不会和她真打,丢下《罗汉图》便逃了。
刘淑英也是聪颖之人,见到《罗汉图》,立刻就明白刘万才蒙骗于她,对于揭破此事的艾能奇也就没有了敌意。
本来事情就这么结束了,没想到艾能奇在去和张尽孝会合的路上,恰好和要回家的刘淑英一行同路。刘淑英很快便确定,他就是那天夜入刘万才家的人。
艾能奇原本的掩护身份是商人,但这蹿房越脊的本领可不是商人该会的,谁家商人半夜持刀翻墙啊。
没费多大工夫,刘淑英就弄清楚了艾能奇的真实身份。虽然本能地厌恶流寇,但艾能奇毕竟帮了她,她也不好翻脸。偏偏艾能奇嘚瑟个不停,把刘淑英弄烦了,拿他当小屁孩狠狠数落了一顿,艾能奇闹个好大没趣,也不去找张尽孝,直接回了井冈山。
事情就这样过去了,直到两年前,不知谁嘴欠说艾能奇找不到老婆,艾能奇来劲了,这就去提亲。
于是,艾能奇就跑到了安福县三舍村,向刘淑英提亲。
结果不出大家意料,刘淑英提着剑把他赶了出来。忠良之后岂能和流寇结亲,这可是大是大非问题。
艾能奇发挥了死皮赖脸的精神,有时间就去一趟,为了找共同语言还尝试研究了一下诗词,结果当然是贻笑大方。
刘淑英和她母亲萧氏不同意,但其他刘氏族人对这门亲事可乐意得很。他们苦于本地田兵久矣,心想若是有艾能奇这样一个女婿,在新官府不就有了靠山。
这些人轮番上门劝说,弄得刘氏母女不胜其烦。没想到,艾能奇却一点不领这个情,一顿皮鞭把这些叔叔大爷都抽走了:“老子提亲那是我自己的事,用得着你们多嘴?瞧不起我吗?”这些人要求的各种“改革”,自然提都没提就告吹了。
闯军这种“奴隶士绅,同于编户”的行为是相当危险的。在十七世纪的环境下,还是有些激进。闯军以“均田免粮”为旗号,清军以“圣人名教”为旗号,虽然执行起来都不是字面上的意思,但很明显的是,在这个地主阶级当家做主的年代,还是清军的口号更符合实际。
闯军这种完全按照土地征税,让士绅没有可操作空间的新税制,远不如清军按《万历会计录》征税的办法受士绅欢迎。就算有民族矛盾存在,也掩盖不了这么严重的阶级矛盾。
可问题在于,闯军治下的士绅欲投大清也不可得。张献忠、罗汝才、纳敏夫挡在北方,隔绝了清军。
要是投靠大明,当然也能恢复原本的旧制度,可是洪承畴被李自成从武昌一路撵到凤阳,杨嗣昌、尚可喜投降张献忠,再加上崇祯丢掉华北三省,大明的出色战绩让士绅们不约而同地放弃了这个想法。
张献忠废奴,行永佃,搞减租减息、着佃交粮,士绅当然也是不满的,但他们和清军之间还隔着黄得功和袁时中,也是投清无门。而且西营变革的动作并没有闯军这样大,江南是士绅势力最根深蒂固的地方,虽然在攻略过程中扫掉了一批,但西营还是不敢贸然做太大改动。因此,冒险接应清军对于江南士绅来说暂时还不能考虑,他们的利益虽然受损,但还没到被掘根的程度,清军又远不到另一时空席卷天下之势,至少还得观望观望。
曹营那边的政策搞得和闯军差不多,甚至更激进,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分配,但是河南经过长年的饥荒战乱,士绅力量已经十分薄弱,活下来的地主大多原本就是中下层,在曹营来了之后地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