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军事 > 磷火常同日色鲜

第53章 要是明军的话(1/2)

目录

在中央战场和清军的火铳队对射的,是后营后标贺兰所部。

后营后标的三千人有一半是火绳枪手,人数只有清军火铳手的一半,但是因为火绳枪手必须站得分散,他们的阵列宽度和清军是一样的。

即便有了纸包定装弹,一个熟练的闯军老兵也做不到在一分钟内打出两发子弹。然而,燧发枪更简便的操作让清军的火铳手能够达到这个速度。在火力密度和射速上,闯军都不如对手,这让他们受到了十分巨大的损失。

然而,后营后标依然顶在战场上,在他们左边是张能的后营左标,右边是马重僖的后营右标,都在不断向前推进。清军多次向闯军冲锋,可均未奏效。

在初次见到燧发枪阵齐射的火力时,清军诸将都认为这一仗已经稳赢了,没有任何人扛得住这样密集而且发射速度如此之快的火力。在方阵的正面对射中,对手被射崩是必然的。

然而,闯军出现了清军预料中的伤亡,却没有出现清军预料中的崩溃。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闯军和清军是非常相似的军队。清军的火铳手的主力是汉军旗的旗丁,在最近的圈地运动中,他们或多或少都分到了一些土地。而闯军的主要成员,则是在均田运动中被授予土地的士兵,以及自耕农、永佃农家庭的余丁。

好些个穿越者以为,学习一下欧洲的军事科技,修几座棱堡,造一批穆什克特,在明末就可以天下无敌了,这样的人如果真穿越了,那只能死得要多惨有多惨。他们没弄明白,军事科技是否落后,和军队是否能打,根本就是两码事,至少在十七世纪的东亚,肯定是两码事。

军事科技的作用当然是巨大的,要是清军有马克沁,后营后标这三千人就算个个是大无畏的共产主义战士,该崩溃还得崩溃,但清军的初级燧发枪可没有这样的威力。

在十七世纪,任何让对手一击而溃的战役都绝不是因为胜利方的武器、战术有多先进,一定是因为失败方的先天问题,或纪律不严,或补给不足,或极度疲惫。

在十七世纪的东亚,军事问题的根源其实是土地问题。土地问题决定了国家财政对军队的投入,决定了士兵在这个国家的地位。就像大明的失败,难道是因为他们不学习军事科技吗?当然不是,是因为明军士兵已经从国家机器的一部分变成了需要被国家机器镇压的一方。

而清军和闯军的士兵,他们或者是统治阶级最底层的成员,或者是朝代变革的受益者。这样的军队只要训练严格,补给充足,就算拿烧火棍也有战斗力。武器战术当然重要,但是没刺刀的燧发枪对火绳枪的代差,还不足以形成决定性的优势,不足以超越政治问题对军事的影响。

要是换北洋军来,李自成就算真的全面均田,拿火绳枪也是打不过的。但是在这个时代,无论闯军还是清军,凭借他们军队扎实的经济基础,都已经站在这个世界的巅峰了。哪怕另一时空山海关下的闯军,就凭他们能从那样的环境下整建制撤退,也胜过许多所谓“欧洲强国”的军队。不过,偌大的中国才养出几万这种军队,也不露脸。

除非武器进步到靠火力就能射崩敌人的程度,那另当别论。而现在,全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正规野战军都不能放弃长矛肉搏,放弃骑兵冲锋。因此,严格的日常训练、密切的协同配合,以及将军士兵后顾无忧,才是制胜的关键,至于武器、战术,只要不具有特别巨大的劣势,就可以靠前面几项优势来弥补。

理论是如此,但是实际操作起来,不管是哪一项,闯军对于清军都没有形成什么明显优势。

从整体来说,闯军的确对老百姓更好,但是具体到这几万军队上,皇太极给军人的待遇可一点都不比李自成低。

但是,再不打胜仗,这份待遇可就要维持不住了。

“皇上,贼军尚未露出破绽,是否再

本章未完,下一页继续

书页 目录
好书推荐: 某霍格沃茨的至尊法师 大明世祖 至尊神婿 西游:我打造地狱级八十一难 死神黑线 夜行骇客 梦回那年盛夏 争霸万朝:开局获得赵云模板 木叶:医疗忍者的重启人生 从霍格沃茨走出的征伐骑士